在冷兵器研究所发表《这把包钢短剑能换来京城420斤大米,唐代横剑该是什么模样?》一文后,文中的一张图引起了读者的好奇。有读者问:画中身着白衣白袍的仪仗队腰间那条又黑又长的东西是啥?这根又黑又长的东西不仅在韦妃墓壁画中出现过,在长乐公主墓壁画上的《侍卫图》中也出现过,甚至在北齐娄睿墓壁画中也有出现。
▲长乐公主墓内的“仪仗队”壁画
有人认为这是一把无柄的魔刀。因为乍一看,它确实像一把没有柄的长剑,而魔刀在古文献中是“古代斩马用的剑”。它周围的浅色纹路被认为是魔刀的刀刃。但发掘娄睿墓的考古专家认为,它是一种蜀国传统兵器——曾侯乙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打击兵器。
▲韦妃墓壁画中的仪仗队
可惜,那东西既不是魔刀,也不是蜀刀,而是一把弓!而那个看起来像刀鞘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弓袋。有读者可能会疑惑,弓不是应该弯的吗?怎么就变成直的了?
▲反曲弓
▲长弓
其实很简单,因为图中这个东西是长弓,弓是没有上弦的。玩传统弓箭的朋友都知道,弓不能长时间上弦,不然会影响弓的性能,必须绷紧、放松。受影视剧和一些网络文章的影响,很多人误以为中国古代的弓箭只有反曲弓,长弓是英国或者日本采用的。其实中国古代是有长弓的。 《唐六典》记载,弓有四种:一为长弓,二为角弓,三为短弓,四为格弓(《诗名》云:“弓,圆顶,穹窿状。端谓之‘肃’,以镇邪;骨制之谓之‘弥’。中谓之‘柎’,以持之。”)现今,长弓多以桑树为材,为步兵所用。网友也抄袭了一张长弓,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网友仿制的长弓
具体来说,仪仗队携带的是未上弦的长弓。《新唐书》卷二十三对仪仗队的记载是这样的:“他们携带横刀,有两人带领和护卫,也携带弓箭、横刀,并骑着马。二清道夫带领着折冲都尉,也携带弓箭、横刀……从懿德太子墓壁画和仪仗队的记载来看,并没有他们携带陌刀的记载。参与长乐公主墓壁画研究的考古学家也认为他们携带弓箭。”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手持黑色长弓的卫兵身上还带着一个黑色的盒子。这是箭筒,也叫胡鲁克,可以装30支箭。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人物也带着类似的装备,不过他们的弓都是反曲弓,而且也是未上弦的状态,放在豹纹的弓袋里。
▲箭筒
▲章怀太子墓壁画
▲章怀王墓道东壁壁画
而娄睿墓,发掘清理工作于1979年4月初开始,至1981年1月底结束。在当时的娄睿墓发掘清理报告中,对壁画上人物的文字记载是这样的:“腰系带子,佩带棍棒、棍套和宝剑。”壁画中人物身上的美带是腰带,这是正确的,但事后发现有问题。
▲ 娄睿墓壁画
当时参与发掘和研究工作的人们,把长弓误认为是橐,把弓袋误认为是橐鞘。橐是冷兵器,冷兵器研究所的《青铜时代五兵器之首:橐的消失与发展》和《如果没有曾侯乙墓的发掘,中国车战五兵器之一橐的形制将永远是个谜!》等都科普过。但秦朝以后消失的青铜打击武器,却突然出现在南北朝骑兵的腰间。这确实不太靠谱……
根据《梦溪笔谈》中对“蹀躞带”的描述,蹀躞带是用来佩带弓箭、剑、取乐、算术袋、磨刀之类的东西的。很显然,蹀躞带就是佩带弓箭和剑的腰带。现在我们再来看壁画上的“殳”,其实和唐代墓葬壁画上的长弓相比,除了油漆造成的颜色不同,基本构造是差不多的。唐朝源于关陇,关陇和北齐一样源于北方的六镇,所以长弓的造型肯定很像。总之,当有人说唐代壁画上的东西是陌刀或者棍子的时候,大家可以很明确的纠正一下:不对!那是没有弦的长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