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丛书的出版历时两年,从2015年春节前的一个冬日下午开始,到2017年春天结束。对于主编李真先生和各位责任编辑来说,这两年更像是一场既令人惊喜又令人欣喜的时空之旅。
█ 2017 年版比 1982 年版大很多倍
2015年是施挥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可能被遗忘的伟大演员(他的伟大,不仅因为后人如易适之、李雪健、刘佩琪、张国立、姜文、黄磊、邵兵等都把他视为偶像,至今无人超越;还因为他在编、导、演、编、作曲、编舞、管理等方面的多元才能,在话剧舞台和电影荧幕上可以饰演好人坏人、主角配角,以及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我们早在2013年就计划重印施挥的《艺术谈》。
既然是纪念版,总希望里面能有些新意,至少有些新资料。然而,我手头仅有的资料只有1982年版的《施慧谈艺术》,一本纸张泛黄、皱痕脆弱的书。后来,我又收集了十几篇1982年版没有收录的文章。为了保险起见,我想到向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师兄李真请教。听说他一直在研究施慧。我把我收集的文章清单和计划的剪辑风格发给了李真老师,他马上回电告诉我,施慧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赶紧和老板商量,提出邀请李真老师来参与编辑。老板很快答应了,很快我们就在2015年春节前的一个冬日下午见到了李老师。我们谁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在2017年春天就出版了,因为最终的成果远比我们计划的要丰富,里面的惊喜和喜悦也同样丰富。
石晖谈艺录(全三册)
1982年版的《施晖谈艺术》主要收录了施晖本人的19篇文章、2部译著和《我的一生》对话稿,以及2篇纪念施晖的文章和当时与施晖讨论演员AB制的其他人撰写的文章6篇。
2017年版《施挥艺术谈》在保留1982年版施挥文章19篇、译文2部的基础上,新增佚文122篇、图片263幅、年表1份、施挥在北京、上海的活动地图2张、施挥创作的乐谱4张,篇幅数倍于1982年版。
█ 编年史与地图,还原石晖存在的时空
我们第一次和李真教授见面的时候,就基本确定了制作施慧活动地图和施慧年表的想法。
先说年表。李老师一开始就建议,我们不需要只做一个作品年表,而是把作品年表融入到施慧的年表里。这样,我们可以在时间的脉络中看到施慧活动的轨迹,也可以从他个人成长的轨迹中看到他每一部电影作品或者每一篇文章诞生的历史背景。
李老师的年表极其详细,记录了每一次搬家、每一次换城市、换工作、发表的每一篇文章、订婚、结婚,甚至参加各种演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基本上把所有能查证的报刊杂志信息都摘录了下来。
这个年表,就像石挥作为一个孤独的生命,在时间线上运动的轨迹,记录了他人生的跌宕起伏、命运的流转,也记录了自1957年他神秘失踪以来,世人对他的寻找、平反、追忆、纪念。
石晖
一张张石慧的个人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犹如一部长片,记录着石慧在不同时期容貌、表情的变化。
说到地图,如果说年代志是石挥活动的时间轨迹,那么地图则是石挥活动的空间轨迹,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拼凑出石挥曾经在场的时空。
地图的构思来自于第一次读到石挥的文字,忍不住想画一张平面图来感受石挥童年时期在北京的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也是受到之前看过的独库版《双城故事》中小英子的活动地图的启发。
我原本只是想把书中提到的施晖在北京、上海的几处住所,以及他经常演出的剧场标注出来,让读者直观地看到他的活动范围,也能让有兴趣的读者顺着地图制定出一条“人文”路线。(为了方便现代人参观,除两处特殊情况外,各坐标的地址都已换算成今天的地址。)
后来,李先生收集的线索越来越多,除了施挥的住所和戏院,还找到了施挥经常光顾的书店街、他常去的餐厅、会见重要客人时常去的酒店和咖啡厅。于是,最终的两张活动地图,就成了施挥这个漂泊到北京、上海的文艺青年的活动地图,也是民国时期北京、上海的文化生态网络。对比如今北京、上海的戏院分布,我们可以看出几十年来两座城市文化坐标的变化与不变。
施晖北京地图初版
施晖第一版上海地图
在制作这两幅地图时,李先生走访了施挥在北京和上海的各个住所。从他收集的图像来看,各个住所的环境如今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比如施挥在上海复兴中路桃源村居住的亭房,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格局和布置,周围的居民也与旧时相似,多为外来务工人员。
同样,石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主演电影后经济宽裕,用十根金条买下的楼普隆西班牙式建筑,如今仍住着一个更为富裕的家庭。这种今昔对比也颇具意味。从亭子到西班牙式住宅,我们可以看到昔日话剧演员和电影演员的收入差异,今天依然如此。
施慧上海活动地图部分定稿
李真老师整理了一份近代北京地名变迁的清单,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收录到书中,在此呈现给大家。
█ 263张照片,一窥一个人、一个时代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李老师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到书最终出版,一共收集了263张图片。特别是在后期的编辑过程中,李老师通过美国的朋友联系到了石慧的遗孀、86岁的佟宝玲女士,并和她进行了几次远隔重洋的长途通信。从佟女士那里,我们得到了一些珍贵的照片和拍摄时的情况描述:
童宝玲
书中唯一一张照片是石晖自己拍的。童宝玲:“我记得有一次在北京,他带我去颐和园,他没叫汽车,叫了两辆黄包车,他从李少春那里借了个相机,在后面喊我的名字,等我转过身,他就用相机给我拍了这张照片。”
佟宝玲:“这是他拍《中年欢喜》的时候。我当时住在淮海路上我姐姐家,是一栋西式楼房,楼下有草坪,草坪上放着长椅。有一天下午,石慧突然来看我,看到他我吓了一跳,他看上去很老,头发花白。当时正是冬天,我穿着一件皮大衣,他穿着一件棉袍。原来他当时正在拍《中年欢喜》,他素颜来看我。”
佟宝玲:“拍摄《羽信》的时候,石慧把小演员蔡安安、蔡圆圆带到我北京大栅栏的家里,这是当时的合影。我当时在总政京剧院,所以穿着军装。”
除童宝玲女士提供的图片外,还有桑虎之子李毅中提供的石挥在《中古悲喜》片场的工作照片,以及郑君里之子郑大力先生提供的石挥谈其出演《宋景诗》的谈话手稿。
另外,李老师亲自收藏的200多幅图片,信息量丰富,种类繁多,以下是其中一部分:
1、李老师曾经给我一个文件夹,里面是石挥不同时期的照片,从30年代他刚加入戏剧社,到他在上海成名,再到1956年消失前。剪辑的时候,我们把这些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放在时间轴的开头,像一部长片,记录着石挥不同时期相貌、神态的变化。
2、年表内附有石慧四兄弟及母亲的全家福,以及石慧与佟宝玲在北京西单照相馆拍摄的结婚照。
石慧与童宝玲结婚照,石慧40岁童宝玲24岁
3、年表内收录了多张石挥生前的照片,其中有部分是在家中拍摄的,从中可以看到石挥家中的摆设。石挥在上海时期的爱犬也出现在照片中。
4、从施慧与友人的合影中可以看出,施慧的朋友圈中不乏著名京剧演员,如梅兰芳、李少春等,施慧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书中还附有两张施慧身着京剧服饰的珍贵照片。
5、书中还收录了石慧与周璇恋爱期间在娱乐小报上刊登的多张照片,以及关于石慧与周璇的漫画,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娱乐八卦的报道方式。
娱乐小报以漫画形式报道石慧与周璇恋情
6、石挥更为红火的时候,曾登上《青青电影》的封面;《青青电影》也曾刊登他的个人简历;书中还收录了1957年上海电话簿和《雾海夜航》的放映时间表。
7、他虽然被誉为戏剧皇帝,但我们却看不到他在舞台上的风采,只能从零星的戏剧照片中窥见一斑。比如,在本书出版前,李先生就找到了一张石挥1946年在上海兰心剧院演出《雷雨》的照片。还有他成名作《大马戏团》和《海棠》的照片。此外,书中还收录了许多他电影作品的照片。
石慧表演《雷雨》剧照
8、对民国纸媒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收录的影视剧广告、名人漫画、书籍、婚讯等重要资讯的截图,一窥那个年代纸媒的报道手法。书中甚至还附上石挥被誉为“戏剧皇帝”的报纸截图。
9、在年表的最后,收集了石挥不同时期的签名。不同时期的不同笔迹也意义非凡。这些签名有的来自他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时的签名,有的来自他参加公共活动时的签名。为了收集签名,李老师花了不少功夫。其中有一个签名是从石挥参加别人婚礼时签到的签名墙上找到的。收集签名的过程和签名来源反过来又为年表的补充提供了帮助。
比如,最初收集资料的时候,李真老师曾安排我和同事一帆去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参观,拍到了一张1951年石挥为小扇子所写的签名照。李真老师受这张照片的启发,顺藤摸瓜,找到了石挥在那段时期所参与的社会事件。
1949年石慧的签名,是在婚礼签名仪式上从签名墙里挑出来的。
说到去天津游玩,除了参观石家大院,我和一帆还参观了位于天津西城公墓的石挥墓。我们得知,这座墓于2004年9月19日竣工,墓中埋葬着石挥生前用过的钢笔。这座墓是石挥哥哥石玉树先生出资修建的,石挥墓碑后面是他母亲沈淑珍的墓。
李老师采访了童宝玲女士和石慧的弟弟,查明了石慧的确切生日:1915年3月2日。这纠正了豆瓣电影条目1914-11-30的错误。另外,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故意将石慧的死亡年份写成了问号,而不是之前的1957年。具体原因,请参考李真老师的《石慧真的是自杀的吗?》。
石晖的墓碑就在他母亲的墓碑旁边,母亲是石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
如果说施慧的书写帮助我们借助想象力回到那个时代、回到他的世界的话,那么这些珍贵的视觉材料,则以最直观的方式,引导我们的想象力找到了着陆的方向。
█ 143 篇文章,计划写一本书,但最后写了三本
用李老师的话来说,我每天翻历史资料的时候,总能找到一些信息。这本书最终出版的时候,我把原来的21篇文章收集到了143篇。所以原本一本书的计划好像要分成两卷。后来两卷都太厚了,就和李老师商量了一下,就简单重新组织了一下结构。
依内容而言,分为戏剧、表演、电影、散文、小说、随笔三个维度,目前已制作成三册,每一部分内,又按出版顺序排列,从中,也可以看出施慧思想变迁的轨迹,以及与时代大事的呼应。
黑色版《石挥谈艺术 为舞台奉献一生》
本书主要收录了施晖作为一名综合性戏剧家对戏剧的综合思考,适合对中国戏剧史和当代戏剧事业整体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内容以1937年至1956年戏剧活动最为活跃的北京、上海为中心,涵盖了题材策划、编剧技巧、导演手法、演员制度、舞台设备、剧场分布、剧团管理、戏剧经历、演员小品等内容。
施慧灵活地在实践者、理论家、批评家的身份间转换,对戏剧作为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思考,而他从北京到上海的演出经历也间接地折射出中国戏剧从唯美主义走向职业主义的历史演进。
以下重点介绍一些重要部分:
第一章“戏剧皇帝”收录了五位报社记者对石挥的专访,以及石挥与青梅竹马蓝玛的对话,内容不仅涵盖演戏、演员制度等专业问题,还包括对女性、爱情、婚姻、家庭的看法。
施晖《艺术谈话录》编辑日常
第二章“戏剧界概况”,是1940年至1950年间,北京、上海每年上演的剧目、剧团、演员、戏剧出版物数量等的重要资料来源。《舞台艺术讨论会》的笔录中,不仅记录了施挥关于对话剧问题的发言,还有韩非、张发等同辈人的发言。
第三章“剧作家速写”收录了三篇长文,主要探讨施慧眼中的曹禺和唐怀秋,是研究这两位剧作家的重要材料。其中“上海剧作家速写”一文以速写形式介绍了唐怀秋、余凌、李健吾、吴天等剧作家。
第六章《古城音乐》收录了施挥在北京期间参与创作的四首乐谱,这也是他的音乐创作才华首次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七章“戏剧剧本”收录了1956年施挥与他人合作创作的剧本《双喜》,这也是2017版中施挥创作的唯一剧本。1982版收录的剧本《我的一生》本次没有收录,因为作者是施挥的弟弟杨柳青。
石晖为话剧《日出》作曲
红色版《石慧谈演员如何俘获观众》
正如书名所示,这是一本关于表演的书。借用读者内陆飞宇的话来说,它几乎就是《演员的自我修养》的中国版。这本书不仅呈现了施慧表演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和最终成果,还蕴含了他表演理论的重要养分:舞台和镜头表演经验、看别人表演(戏剧、京剧、曲艺等)、京剧、西方表演理论。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石挥作为一名资深演员,有着较高的理论觉悟和修养,对表演这一课题有着开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探索。他在舞台上、镜头前的实践是他理论的重要养分。同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引导他的表演走向更加纯粹的境界。他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的表演体系,他的探索成果是中国表演理论中非常珍贵的宝藏。
如果说他那一代演员大多痴迷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体验式表演体系(比如赵丹甚至试图通过新疆向苏联学习,创建中国式表演体系),那么石挥则对以科克伦()为代表的表现主义表演方式更感兴趣,甚至说要做中国的科克伦。这或许源于他对京剧的痴迷与研究,因此在沉浸其中时,他更在意第二自我的理性与掌控。
姜文曾经对石慧的演技做出过一针见血的评价:
我深深的感觉到石挥在演戏的时候有种非常强的享受感......虽然饰演的人物不一样,但是他其实非常善于把握那个所谓的戏剧性的部分,也就是让人失控的部分,而让人失控的部分往往就是他们本性暴露的时候。
姜文曾在《一步之遥》中致敬偶像石挥的《我的一生》。2004年,崔永元的《电影传奇》邀请他重演《我的一生》,姜文拒绝了,称石挥的表演是难以逾越的高度,自己演不了。
李真老师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
石晖的表演其实是完全控制的,完全清醒的。他的非凡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清醒的情况下表现出人物失控的状态,因为他已经进入了人物的灵魂,懂得如何把人物该有的心理和生理反应都完美地表现出来。他不是自然主义的,而是技艺高超的,功力高超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事实上,就连人物下意识的面部抽搐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归结为两点:
1、石挥对人物的理解和挖掘,依赖于他的经验、理解力和洞察力;
2、石挥善于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有效、直接、完美地呈现出来,对自己身体的理解和掌控能力非常出色。
柯克兰
下面对本书的重要章节做一下简单介绍:
第一章《演技提升》,基本是施慧演技理论的主体部分。全章十四篇文章,按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施慧演技理论的发展历程。这一理论分为几个重要话题:发音读词、动作、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迎头冲刺与从根入手两种演技方法、用眼睛和耳朵观察生活的能力、演员的自我修养、演员与导演、舞台设计师的配合等。每一个话题都是演员必须面对的,他的精辟论述,借用读者秘书的话,直击现代人的心坎。
第二章“演出笔记”,是石晖作为一名优秀演员,对角色创作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慕容天锡七十天:从受孕、发育、出生、到死亡》和《演出笔记》最为重要,记录了他最著名的两个经典角色的创作过程。前者以艰苦的创作过程,诠释一个孩子的孕育,被誉为“演员塑造人物的圣经”。后者则完整记录了研究角色、收集素材、读台词、准备动作、排练演出的全过程。
施慧在表演《海棠花》时向梅兰芳先生请教
第三章《演员制度》展现了石慧作为一名演员,关心并为演员的权益而奋斗。他一方面与很多人辩论,表达了自己对演员AB制、明星制的看法。另一方面,在重导演轻演员的社会环境下,一直在为演员的地位和权利而奋斗。
如果说《演出笔记》是石挥表演经历的第一手总结,那么之后的“向京剧学习”、“看戏感悟”、“向他人学习”三章则是石挥形成表演理论体系的重要参考和养分。除了从生活中学习、从自己的舞台经验中学习,他还从京剧、别人的表演、国外的表演理论中学习。
之前有说法称,石挥的大学是京剧加天桥。石挥与京剧结缘甚深,京剧在他的一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儿时在北京时,他常随父亲到天桥、光和戏楼、吉祥戏楼等地演出,结识了杨小楼等著名演员;后来又与李少春等人结为好友;在表演技法上,他曾向梅兰芳、程砚秋、盖叫天等人请教;他唯一的妻子就是一名京剧演员;就连参加他婚礼的朋友也主要来自京剧界而非影视界。
李真老师讲,1926年,赵泰谋、余上元、闻一多、熊福熙等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戏剧杂志》,倡导“全民戏曲运动”,主张编撰、利用传统戏曲艺术推行新戏曲,融合东西方戏剧特点,架设写意与写实之间的桥梁。后来因音乐太高,很少有人听得懂,未能实现。
《国剧运动》封面
熊福思等人的这个设想,后来被石挥凭借自己的大学:传统京剧和天桥戏实现了。
例如《我的一生》中,从第26分钟开始,石慧饰演的角色与另一个角色在门前站岗敬礼的片段,被灵活地转化为相声表演。
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歌曲中引用了鱼古道情,该乐曲目前已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自我的情感投入与第二自我的理性掌控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过,除此之外,石慧还懂得将电影中常用的微表情、微动作丰富到舞台表演中,将舞台表演中常用的夸张手法借用到自己在镜头前的表演中。
石挥演过很多戏,也看过很多戏。他还是一个勤奋的作家,看完戏会思考,热爱写作。《观剧感悟》就是他通过看其他戏剧家的戏,甚至看外国朋友的表演,学习表演的一个生动例子。
为了学习西方表演理论,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北京东单北街青年会上外语班,并经常到北京北海岸边的文津街图书馆借阅。到上海后,他经常到黄浦区四马路书店看书,并请黄佐临介绍英语老师,让他一边学英语,一边做翻译。
“向他人学习”一章所收录的《表演教练》和《演员手册》两本书的译文章节是施慧辛勤翻译的成果,而关于《论表演艺术》的论述则是他研究科克伦专著的重要反思笔记。
科克伦专著《论演员的艺术》中文版封面
蓝色版《施慧艺术谈:夜航雾海》
其中京味小说《大院子》文笔成熟,颇有老舍的风采,堪称文坛明珠。《古城探母》和《天涯沦落》近乎半自传性质,是探究施慧人生轨迹和内心感受的重要材料。文章记录了施慧的童年生活、对母亲的感情、少年时期身处社会底层的艰辛、神秘稚嫩的初恋,以及初入戏剧界时荒诞却真实的经历。
本书除上述文字外,还收录了施挥的年表和施挥在北京、上海的活动地图,是了解施挥戏剧人生、影视人生、政治人生、感情人生、心路历程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他作为知识分子、艺术家、普通人的命运和人生的重要资料,还能揭示出当时北京、上海一代人的各种生活风貌。
1945年,石晖回北京看望母亲,其母亲住在东四十条56号。
█ 封面和标题,巧合的是一只鸡
因为是纪念版,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定采用装订精装,为了增加成品的文学气息,也方便读者携带和阅读,我们选择了32页的大小,并尽量将版式调整到相对舒适。
因为公司很重视,所以书的封面交给了后浪的美术总监,来自台湾的陈伟深先生。说到封面,先说说书名的确定过程。
当初,李真先生建议叫《施慧的艺术故事》或者《雾海夜航》,之所以叫《雾海夜航》,是因为这是施慧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的名字,更重要的是这四个字,像一个预言,生动地描绘出了施慧最后的命运。
Later, after , we chose to use the main title "Shi Hui's Talks on Art" which was well-known to in the 1982 . The sub- were based on the of each book, and were from the books to the of used by Shi Hui that fit the text, which are what they are now: Your Life to the Stage, How an Can the , and Night in the Sea of Fog.
在确认书名的过程中,Chen 先生掌握了“在雾海中航行”的概念,并设计了两个不同风格的封面,一种是现代和另一个古典。
从未见过的现代版本的封面
最后,我们选择了一个更古典的版本,在广阔的海洋中,太阳升起,月亮升起和太阳,船上的浮标和水槽就像一个人的生活一样,在成品后起伏,我们发现了三本书的封面。
1982年版的封面上有一张鸡的照片。
最后,我们选择了一个更古典的版本,在广阔的海洋中,太阳升起,月亮升起和太阳亮起,船只浮动,就像一个人的生活一样,在完成产品后,我们发现了三本书的封面。
1982年版的封面上有一张鸡的照片。
有趣的是,这本书最初计划在2015年出版,该书被推迟到2016年底,因为收集信息,编辑和校对花了很多时间,由于北京的烟雾而被推迟,并且最终于2017年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