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河市民政局持续深化殡葬改革,不断提高基本殡葬服务的可及性、均等化程度,强化殡葬服务的公益属性,完善政策措施,有效减轻了群众殡葬负担,保障了群众的“来世安康”。
坚持殡葬公益属性完善殡葬政策
2023年3月,黑河市出台《黑河市免征基本殡葬服务费实施办法》,免征黑河市爱辉区城乡居民四项基本服务费,最高免征额达792元。对在爱辉区户籍享受国家养老补贴的优抚对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独生子女家庭、重度残疾人、百岁老人,除免征四项基本殡葬服务费外,还免费提供普通卫生棺材和普通骨灰盒,实现爱辉区城乡居民基本殡葬服务最低“0费用”。截至目前,黑河市惠民殡葬补贴惠及1649人,累计免征金额110.9万元。
为进一步落实亲民殡葬政策,2024年3月1日,黑河市民政局印发《黑河市免收城镇居民逝者骨灰保管费实施办法》。这一举措标志着黑河市成为全省首个全面免收城乡居民逝者骨灰保管费的城市,每年为群众减轻负担30余万元。
为完善基本殡葬服务保障体系,紧紧围绕建设亲民绿色文明殡葬发展目标,黑河市出台了《黑河市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办法》,扩大生态安葬奖补范围,将爱辉区辖区内农垦系统(金河农场、红疆农场)逝者纳入奖补范围;提高生态安葬奖补标准,由过去的每人800元补贴标准提高到2000元;增加生态安葬项目,补贴范围由单纯的河葬骨灰扩大到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无坟深埋等五种生态安葬方式,实现亲民殡葬政策从“殡”到“葬”的全过程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894名逝者选择节地生态安葬,已发放奖励补助资金245.9万元,节地生态安葬数量较前5年增长4倍。
改善殡葬基础设施,确保死者安全
为从根本上解决葬地问题,减少传统安葬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有安息之地,黑河市从解决葬地瓶颈入手,将林业部门退耕还林地19.63公顷作为生态葬用地,创新性地解决树葬用地需求,实现“退耕还林”与“生态葬”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导思想,对节地型生态葬区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将节地型生态葬区2号地块建设成绿色生态人文纪念公园,可满足城区50年树葬用地需求,充分体现殡葬改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加强黑河市殡仪馆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更好满足殡葬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黑河殡葬业高质量发展。黑河市民政局积极行动,成功争取到96万元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资金,用于殡仪馆设施升级改造,购置了3辆新型遗体运输车、20台冷藏设备、2套消毒设备,显著提升了黑河市殡仪馆硬件实力。
完善骨灰存放供给,推进公共殡葬设施建设。黑河市民政局积极争取公益性骨灰龛建设项目,拟建设面积5000平方米的公益性骨灰龛,建成后可增加骨灰存放位2万余个,满足未来80年的骨灰存放需求。
生态埋葬
弘扬生态殡葬理念,树立文明殡葬新风
黑河市民政局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力量,大力宣传移风易俗、节地生态殡葬理念,积极调动报纸、电视、微信等多个媒体平台影响力,在《中国社会报》、《黑河日报》、公众号等刊发殡葬宣传文章20余篇,制作宣传片2部,以鲜明的立场、权威的声音,深入解读移风易俗、节地生态殡葬的重要意义和奖励补贴政策,引导群众主动抛弃传统殡葬习惯,积极拥抱绿色殡葬新风尚,争做生态殡葬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依托专业殡葬服务平台独特优势,加强日常宣传力度,在市殡仪服务中心、市殡仪馆、南山公墓等场所电子显示屏持续推介亲民殡葬政策,播放绿色文明殡葬主题宣传片,展现尊重生命文化,形成浓厚舆论氛围,积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共同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抓住民间重要节日宣传契机,集中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在清明节、中元节、春节等祭祀高峰期,采取街头流动宣传车巡回、社区定点发放宣传单、街头悬挂醒目标语等立体宣传方式,大力倡导节地生态安葬理念,使之成为社会共识。黑河市殡仪馆、南山公墓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重要节点推出十项便民措施。如焚纸献花,既环保又能寄托哀思;“云祭祀”服务顺应数字化趋势,让异地哀思超越时空限制;专业代祭服务填补了一些不能到现场群众的遗憾。这十项措施犹如春雨,大大提高了群众对殡葬服务的满意度,实现了绿色殡葬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
建立新的葬礼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