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镜是康熙、雍正年间的官,康熙年间只是一个小吏,雍正年间他为人认真负责,为人正直,一心想帮助雍正推行新政,深得雍正的喜爱和依赖,成为一品大臣。他死后,雍正还下令将他与皇帝合葬在陵墓中。虽然雍正很喜欢他,但是雍正的儿子乾隆却一点也不喜欢他,更糟糕的是,乾隆后来还夷平了田文镜的坟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田文镜凭借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在雍正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田文镜是清朝历史上一位非常传奇的官员,他出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家世属于镶蓝旗汉军。其实田文镜并不是正统学府出身、科举出身的官员,而是以翰林院生的身份捐躯入仕的。
翰林学士是进入仕途的途径之一。明代翰林学士多为科举落榜者,而且入仕者必须家境较为富裕,才能负担得起入仕的费用。清代翰林学士则需由地方学官选拔,或通过捐资助学获得学士身份。有了学士身份,不需科举也能进入仕途,但只能从基层官员做起,其实相当于花钱买个小官。
估计田文镜家里比较富裕,他可能读书不太好,所以家里就动用关系,花钱给他捐了个读书人的身份,让他能够步入仕途。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田文镜正式步入仕途,以福建长乐县七品县令的身份开始了他的仕途。田文镜的家族势力或许并不大,最大的本事就是给他赠了一个学士名分。他从县令这样的基层官员做起,虽然在工作上比科举出身的进士要认真负责,但在官场上却没有靠山,所以晋升很慢。
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入仕二十二年的田文镜才从七品县令升为五品知府,此时已经44岁,中年还在做中层干部,毕竟古人的寿命比较短,以当时的年纪来看,田文镜的官职并不算高。
不过第二年,田文镜的仕途就出现了转折,因为他勤奋、有责任心,最终凭借着在基层从政的经验,被按资历调入京城,担任了吏部五品副尚书。虽然是横向调动,但毕竟是在京城,更容易得到核心权力阶层的重视,为他日后的升迁打下了基础。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时年56岁的田文镜由侍中升任内阁四品官员。内阁大学士是大学士的下属,康熙年间是四品官员。后来到了雍正年间,他的权力和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二品大官,通常由六大臣兼任。不过,田文镜任内阁大学士时,只是一个吏部侍郎,官阶并不高。
田文镜一直担任内阁大学士,直到康熙皇帝去世,61岁的时候还是个四品官。按照官场的正常规矩,这样的人,职业生涯基本就走到尽头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尤其是古代,60多岁基本上就可以退休了,就算不退休,前途也完了,基本就是死在这个位置上。
如果田文镜在康熙死后就退隐江湖,他很可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但田文镜在康熙死后、雍正登基后,事业达到了顶峰,并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田文敬的契机是雍正登基之后,被派去祭祀华山。雍正元年(1723年),刚刚即位的雍正便下令礼部选人去祭祀华山。其实替皇帝祭祀名山大川是一个闲活,一路上有吃有喝有玩乐,到了那里就走一遍流程,念一下祭文就行了。再加上一路上还有地方官员的贡品,所以这种活儿是大家都争相去做的。礼部看田文敬年纪大了,当官又比较穷,就让他干这个好事。
这也正好给了田文镜一个崛起的机会。当时,山西恰好遭遇大旱,庄稼歉收。当地遭受灾祸,朝廷需要拨发赈款,开辟赈灾政策。然而时任山西巡抚德隐为了政绩,故意隐瞒灾情。结果山西百姓不仅得不到救助,还得正常给朝廷纳税,搞得当时山西百姓苦不堪言。
雍正的心腹川陕总督年羹尧向雍正汇报了山西旱灾情况,请求朝廷拨发赈灾款。此时德隐还在隐瞒灾情,德隐只承认山西部分地区发生了旱灾,但灾情在可控范围内,并未要求朝廷拨发赈灾款。这让雍正犹豫不决,他不知道该相信年羹尧还是相信德隐。
恰巧田文镜祭完华山回京,要路过山西,雍正便召见田文镜,询问山西旱灾的具体情况。
田文镜确实和其他官员不一样,如果是普通人,肯定只是顺路游玩,欣赏山水而已。但田文镜路过山西,看到旱灾,却细心调查山西各地的受灾情况,凭借多年基层从政的经验,他甚至想到了应对山西旱灾的办法。
于是当着雍正的面,田文镜详细地向他讲述了山西旱灾的严重性,还把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想出的应对措施汇报给了雍正。这让雍正对田文镜刮目相看。这件事情本来就与他无关,他最多就是如实汇报一下而已,结果还想到了解决办法。这不是真正的为国尽心尽力吗?如此认真负责的官员,让雍正想要提拔他。
于是雍正将田文镜提拔为山西巡抚二品,而将德隐的巡抚之职免去,其实这也是对田文镜的一个考验,他想看看田文镜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到底有多大的本事扭转山西的局势。
当时山西不仅发生旱灾,政府也极其腐败,各地衙门都出现巨额亏空。田文镜到任后,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赈灾,随后又开始清理亏空。
为了清理亏空,田文镜自创了“查追法”。田文镜先把各级查出亏空的官员全部抓捕,然后逐一审讯,查明他们的任职地点和原有财产后,派人监督清算,责令他们变卖财产弥补亏空。对已经离任的官员的亏空情况,也用同样方法严格追查。
因此田文镜用这样的办法,很快把山西的亏空补齐了,山西的施政也彻底改观了。不过田文镜这种弥补亏空的办法,也得罪了官场上太多的人,因此很多人背地里都叫他“虐官”。
雍正对田文镜在山西的表现很满意,发现这个比自己大17岁的老人如此能干,于是对田文镜越发喜欢。不久雍正要在当地推行新政,正是招兵买马的好时机,于是雍正就把田文镜调去当河南巡抚。从此,田文镜从一个比县官还要小的县令一跃成为边防官。
田文镜之所以受到雍正帝的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出身基层,有非常丰富的基层政治经验,办事效率高,做事认真负责,这些都很符合雍正的性格,所以雍正继位才让他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
田文镜为官过于严厉,被乾隆皇帝斥责为“酷吏”。
河南是当时比山西还要糟糕的一个省份,赤字巨大,官场腐败更是严重。田文镜上任后,迅速整顿吏治,手段非常严厉,要求立竿见影。河南的县官们很不配合,于是田文镜一口气弹劾了半个省的地方官员,几乎得罪了河南所有的官员。
由于田文镜弹劾的人太多,雍正很担心,这些官员是不是都有问题?于是雍正就派吏部侍郎石益之去河南调查,田文镜弹劾的官员是不是真的都有问题。结果发现,田文镜弹劾的官员没有一个是错的,这些官员都有问题,有的还很严重。
田文镜肆意弹劾本省各级官员,几乎得罪了本省所有官员,这些官员中不乏名门望族,与一些高官有来往,因此田文镜也遭到了朝廷许多高官的质疑和弹劾,其中主要就是直隶总督李孚。
李孚是被田文镜弹劾的官员的同学,因此,李孚由广西巡抚升任直隶总督回京时路过河南时遇见了田文镜,并严厉斥责了田文镜,认为他践踏了这些官员和士人的尊严。
田文镜把李孚的斥责秘密上报给雍正,认为李孚是图谋私利,报复朝廷。后来,李孚回京后,向雍正弹劾田文镜。江南御史谢济世也弹劾田文镜。谢济世和李孚弹劾田文镜的罪名如出一辙。因此,雍正认为李孚和谢济世是图谋私利,报复私仇,想要迫害田文镜。他大怒,罢官流放,并严厉斥责李孚。
从此以后,李孚和田文镜结下了恩怨。此后,两人一个在河南,一个在河北,经常互相弹劾。李孚弹劾田文镜祸害百姓,在乡间横行,田文镜弹劾李孚结党营私。后来,雍正站在田文镜一边,判处李孚斩首。幸好李孚为人清正廉明,只被免职。
李孚和谢济时的下场,让那些想要弹劾田文镜的人不敢再这么做了。此后,田文镜在河南彻底站稳了脚跟,开始大力推行雍正的新政策。雍正也对田文镜越来越喜爱和看重。
雍正五年(1727年),田文镜升任河南总督兼兵部尚书。其实,河南总督这一职位在顺治年间只短暂设立过一次,此后河南便没有总督,一直由直隶总督掌管。雍正对田文镜十分认可,特地为他设立了河南总督一职,掌管河南、山东两省。
此后,田文镜一直统管河南,直至去世。田文镜去世后,雍正便将河南总督一职废除,可见这个职位是雍正专门为田文镜设立的。
雍正还特意将田文静一家从下五旗镶蓝旗汉军提拔到上三旗正黄旗汉军,这在清朝已经算是很高的荣誉和恩宠了。
从此以后,雍正一直对田文镜十分信任和看重,尽管田文镜后来也成了和德隐一样只追求政绩、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
雍正八年(1730年),河南、山东发生水灾,田文镜虽然上报了灾情,但当雍正决定下诏赈灾减税时,田文镜却回答说,赈灾减税不是他个人政绩考核的需要,他隐瞒了灾情的重要性,并向雍正保证,自己还是会像往年一样向朝廷纳税。出于对田文镜的信任,雍正没有再问起灾情。
而当田文镜向雍正做出保证之后,灾情却愈发严重,无法控制,许多人被迫卖掉儿女,无数人失去家庭,妻离子散。
田文镜一度想要继续隐瞒灾情,但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灾情已经无法再掩盖。雍正下令当时还是皇子的乾隆即亲王宝弘历和户部侍郎王国栋前往河南赈灾。也是这次,让乾隆彻底认识到田文镜是一个只顾政绩,不顾百姓的狠辣官员。这也让乾隆此后对田文镜的印象非常不好。
田文镜又被朝廷重臣弹劾隐瞒灾情,纷纷要求雍正追究田文镜的失职责任。然而雍正偏袒田文镜,他认为人都会犯错,田文镜已经七十多岁了,被部下欺骗、误导,导致对灾情的判断出现错误。雍正甚至给田文镜找借口说自己年老多病,下令让田文镜停任巡抚,先养好病。
田文镜病休后不久便回到巡抚之位。次年,即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因年老而死,享年72岁。田文镜死后,雍正十分悲痛,下令在河南省专门立庙纪念田文镜,并将田文镜纳入贤良祠,还特意将田文镜安葬在雍正清泰陵旁,如同与他合葬一般。
其实田文镜是一个比较清正的官员,由于他身居高位,所以他的子女也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照顾。但是田文镜太过追求政绩,做官过于严谨,常常为了政绩而忽视实际情况。他的官场名声很坏,根本不关心百姓的死活。因此,尽管他为人清正,没有以权谋私,没有枉法裁判,但当时的百姓和官员背地里却称他为“酷官”。
乾隆即位后,推行仁政,并为此对已故的田文镜进行了批评,尤其是因为田文镜在乾隆亲眼目睹河南、山东的灾情时,隐瞒了灾情,导致人民流离失所,乾隆对田文镜十分不满。
田文静墓被乾隆皇帝下令拆除
据清西陵所在地河北易县地方志《易县志》记载,乾隆后来曾去参拜雍正的清泰陵,而田文镜的墓就在清泰陵的旁边。乾隆每次都觉得要参拜田文镜,因此很不开心。
后来,田文镜墓旁的那棵树,因为枝叶繁茂,挡住了通往清泰陵的道路,从而阻碍了乾隆皇帝的进场。大臣们问乾隆皇帝该怎么办。乾隆皇帝想绕过田文镜墓,就说“算了”。由于乾隆皇帝曾多次公开表达对田文镜的不满和斥责,大臣们猜测乾隆皇帝是有意推倒田文镜的墓。于是田文镜墓被夷为平地,只留下了两块雍正皇帝题写的悼词的石碑。
后来,乾隆出门时,发现自己没有绕路,就问大臣们为什么不绕路。大臣们告诉乾隆,他们想“算了”。乾隆叹了口气说不是这个意思,然后摇了摇头。不过,事后乾隆并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
此事虽然在《黟县志》中有记载,但地方志的可靠性并不高,很多地方志都是后人杜撰的传说,乾隆一贯实行仁政,怎么可能肆意推翻与父亲合葬的重臣的坟墓呢?
而且清朝历来都有大臣负责管理皇陵,皇陵几乎每天都要管理和清扫,而埋葬在雍正附近的田文敬墓不可能长出阻挡神道的树枝,这些树枝早已被管理人员定期修剪,因此以此为借口拆除田文敬墓并不合理。
乾隆就算恨田文镜,也不能公然跟田文镜算账,毕竟田文镜曾经是雍正帝最疼爱、最敬重的人,否定田文镜,就等于反对雍正帝。
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雅尔图曾猜测乾隆皇帝的用意,认为乾隆皇帝不喜欢田文镜,于是上书要求将田文镜从河南贤良庙中除名,但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拒绝,乾隆皇帝曾明确表示,田文镜虽有过失,但不会重提旧案。因此,乾隆皇帝不会夷平田文镜的坟墓。
而且历史上,田文敬墓在清末民初曾遭到过严重的盗掘,墓内随葬品全部被盗,之后在破四旧时期,田文敬的尸骨和棺椁也被彻底毁坏,最后只剩下地方志记载的雍正皇帝亲笔题写的悼词,由两只石龟抬着。
因此,田文镜墓是乾隆皇帝亲自凿平的,还是后来被盗毁的,目前尚不得而知。而且,由于田文镜的遗体和棺椁均已毁坏,田文镜墓是如何被凿平的,也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
文/小岛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