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浏河公墓官方网站

官方热线: 021-31423825

24小时热线:13671682876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31423825, 13671682876(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河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抢夺果戈理:文学无国界,但作家有国籍

发布时间:2024-11-22 09 浏览: 23

一些国家在争夺作家的国籍,作家也在问自己:我是谁?

——本刊记者/罗宇

100多年前,音乐家肖邦在法国去世后,他的心脏被挖出来并被他的妹妹送回波兰。也许在肖邦的心里,尽管他的父亲来自法国,他的余生也都在法国度过,但他的内心仍然是波兰人,他的心永远在那里。

幸运的是,法国人并没有太在意肖邦最后的“放弃”。至今,法国每年仍举办盛大的“肖邦音乐节”;在塞纳河沿岸的书店和唱片店里,肖邦的书籍和唱片总是位居榜首。位置显着。

波兰和法国都没有刻意要“国有化”这位大师,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尊重和纪念他。然而历史上有很多名人远没有肖邦那么平和。他们的国籍总是引发口水战。最新的关注焦点是19世纪作家果戈理。

作家争夺战

果戈理,19世纪上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虽然只活了43岁,但他为后人留下的经典作品却足以让他永垂不朽。短篇代表作《鼻子》《狂人日记》《夹克》让无数人爱不释手。长篇史诗《死魂》至今仍搅动世人的心,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也时常在世界各地上演。

果戈理历来被誉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继普希金之后的又一座丰碑。今年4月1日是果戈理诞辰200周年。为了表达对“国宝”的缅怀,俄罗斯将2009年定为“果戈理年”。今年以来,果戈理纪念活动大张旗鼓地举行:学术研讨会、艺术展览、戏剧节、影视展映……共计1500项。就连喜欢跆拳道等硬派武术的普京总理,也静下心来画了《霜窗花》,以此向果戈理致敬——这是他在15分钟内完成的作品,灵感来自于果戈里的中篇小说《圣诞节前夜》 ”。这幅画在1月份的一次拍卖中以3700万卢布的价格售出,据说所得收益将用于“完成”莫斯科果戈理博物馆。

新圣母公墓_圣母谷在什么地方_圣母山遗址

当俄罗斯兴高采烈地纪念他们的伟大文人时,乌克兰人却坐不住了。不少文艺界人士高调表示,果戈理显然是乌克兰人。他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看看他的名作《迪孔卡郊区的夜话》,“它们都描绘了乌克兰诗情画意的本质,也讴歌了乌克兰人民勇敢、善良、热爱自由的品格。”

乌克兰人也不甘示弱,甚至在果戈理的家乡波尔塔瓦举办了盛大的文学节;书店里摆满了果戈里小说的乌克兰语版本,其译者甚至擅自更改了书中的句子,包括将“伟大的俄罗斯土地”变成了“伟大的乌克兰土地”。

乌克兰人的一系列举动极大激怒了俄罗斯文坛。由此,两国开始了“果戈里民族”争夺战。俄罗斯学者愤怒地说:“乌克兰人宣称果戈理是自己人,意图在欧洲文明中找到一席之地,这样,他们终于有了一位伟大的作家。果戈理用俄语写作,用俄语思考。”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俄罗斯,去世后也长眠于此。关于他没有什么可说的,更何况只有莫斯科拥有世界上唯一的果戈理博物馆。”

乌克兰人听后立即反驳:果戈理什么时候还活着,俄罗斯人什么时候关注过他?当他满怀热情来到彼得堡时,彼得堡却不理睬他。为了生计,他甚至应聘了一份演员的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他只能到处走马观花,竭尽全力推销自己。当他写《钦差大臣》的目的是消除俄国政府的弊病时,遭到了政府官员的一致斥责和咒骂。责骂让他不知所措,只得躲到国外。他所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都被当时的俄罗斯政府贬为一文不值。这大概就是他烧毁自己煞费苦心写的《死魂灵》第二卷,郁闷而死的原因。

乌克兰认为,果戈理不仅在生前,而且在他死后都没有受到俄罗斯人的良好对待。至于莫斯科“不起眼”的果戈理博物馆,无论怎么看,都像是为了纪念而“临时搭建”的。据乌克兰人介绍:俄罗斯有10个普希金博物馆、5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博物馆、3个涅克拉索夫博物馆,但从来没有果戈里博物馆。没有一条街道、地铁站以果戈理命名,这让口口声声“崇敬果戈理”的俄罗斯人有些尴尬。

许多年前,有人建议将果戈理最后居住的莫斯科托尔斯泰庄园改建成果戈理博物馆。但相关方以“楼内有商业机构且合同未到期”为由拒绝。几年后,该庄园成为莫斯科第二市图书馆。作家在生命的最后四年里写下《死魂灵》第二部的房间与隔壁相连,成为了工作人员宽敞的办公室,里面摆满了桌子和电脑。直到近年,工作人员才将果戈理居住的房子整理出来,命名为“果戈理故居”。

乌克兰人甚至认为当时的俄罗斯人对果戈理的死负有责任:1931年,苏联政府决定将果戈理的墓地从圣德尼安修道院迁至新圣女公墓。结果,当棺材被打开时,人们发现戈里的尸体已经不在埋葬的位置了。乌克兰人由此推断,这位伟大的作家很可能在生前就被俄罗斯人“活埋”了。据说,果戈理生前患有严重晕厥,经常在沙发上睡上几天不醒。

更让乌克兰人愤怒的是,果戈理的头骨也被俄罗斯人丢失了。那是1909年,果戈理诞辰100周年前夕,莫斯科的丹尼尔修道院正在修复果戈理的陵墓。这时,俄罗斯戏剧家、收藏家、百万富翁巴赫鲁金不期而至。此人痴迷于收藏,已成功获得上千件奇珍异宝。他说服僧侣们付出高价,让盗墓贼偷走果戈理的头骨。据说,他将这件无价之宝存放在一位解剖学家的皮包里,包里还装着许多解剖医疗器械。随着巴赫鲁金于 1929 年去世,果戈理头骨的最终下落将永远成为一个谜。

不仅仅是果戈理。去年年底,俄罗斯和乌克兰学界就《大师与玛格丽特》作者布尔加科夫的国籍问题发生争议。布尔加科夫 1891 年出生于今天乌克兰首都基辅,但他有俄罗斯血统,一生都用俄语写作。 21岁时,布尔加科夫前往莫斯科,并于1940年去世。2008年,俄罗斯特别将布尔加科夫评为“国家历史上第二伟大的作家”。得知这一消息,乌克兰立即进行了类似的评选,结果是布尔加科夫是“该国第三大剧作家”。

事实上,俄罗斯和乌克兰并不总是像果戈里和布尔加科夫那样为作家的国籍而争斗。有时,情况恰恰相反。不久前,契诃夫在克里米亚半岛的老别墅年久失修,变成了危房。俄罗斯和乌克兰就谁来支付维修费用争论不休。

克里米亚现在属于乌克兰,但契诃夫是俄罗斯人。因此,尽管这座别墅具有遗产价值——契诃夫在这里写下了《三姐妹》和《樱桃园》——但两国仍然存在争吵。一方说,我们怎么能用自己的钱给外国人(尤其是俄罗斯人)盖房子呢?对方说,房子在你们乌克兰,应该是你们的事。从契诃夫的民族之争中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和乌克兰频繁上演的“民族之争”或多或少都带有政治色彩。

文学足以超越国界

事实上,不仅是果戈理、布尔加科夫、契诃夫,世界上很多作家都存在民族认同问题。萧伯纳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但被视为爱尔兰文学巨人。类似的还有来自印度、现居英国的萨尔曼·拉什迪 ( ); VS ,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现居住在英国;出生于捷克,但因政治原因被驱逐,最后加盟米兰 昆德拉是法国国民,用法语写作。

昆德拉虽然离开了祖国,但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说他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法国作家。 “当我的国家驱逐我时,法国人支持我。在法国,我体验到了‘复活’的感觉。”但出生于捷克的作家卡夫卡却没有昆德拉那么幸运。他一生都为自己的“身份”所困扰——“根据我的血统,我是犹太人;根据我的出生地,我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根据我的语言,我用当我写作时,我的一生就像被囚禁在一座文化岛上,对每个人来说我都是陌生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半辈子都在各国旅行的作家JM库切实际上是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库切出生于南非开普敦的一个荷兰家庭。 20世纪60年代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盛行。由于对国内混乱局势的不满以及对英国文化的热爱,库切大学毕业后来到了英国。

但库切发现自己始终与英国格格不入。他在2002年的自传体小说《青春》中写道:“他身上还残留着一丝殖民时期的愚蠢(南非是英国的殖民地)。于是他开始关注伦敦的时尚,尖头的皮鞋、盒子他穿着带有许多纽扣的工字形上衣,长发垂过额头和耳朵,他开始觉得自己只有从开普敦带来的灰色法兰绒裤子和绿色粗花呢,他感到尴尬和尴尬。为自己整齐的分开发型感到羞愧,这仍然是他童年小镇上的理发师的样子,但当他给自己配上同样的衣服时,他感觉到了一些他以前从未经历过的感觉,就像他做不到的那样。愿意变戏法并进行表演。”这次经历让库切意识到自己不是英国人。

于是,1965年,25岁的库切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但1972年,库切未能获得绿卡,被美国拒绝。这段英美之间的心路历程让库切对自己的身份更加困惑。他不止一次地借作品中的主角来问:我是谁?

2002年,库切搬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库切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几乎成为阿德莱德乃至整个澳大利亚的英雄。 2006年3月,库切成功成为澳大利亚公民。库切解释说,他选择澳大利亚是因为“被澳大利亚人民的自由和慷慨精神所吸引”。也许澳大利亚在西方社会中的处境是库切对自身文化身份理解的绝佳隐喻。

如果说库切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相比之下,作家纳博科夫则显得有些乐观和听天由命。纳博科夫出生于革命前沙皇俄国的一个富裕家庭。 20岁时,因俄国革命逃往西欧,定居柏林。二十年后,希特勒和纳粹统治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由于妻子是犹太人,纳博科夫不得不带着她和儿子迪米特里流亡巴黎,但法国当局拒绝向他发放工作许可证。纳博科夫刚刚开始写小说。 1940年,德国纳粹占领法国前夕,他得到纽约犹太救援组织的安排,在一艘救护船上购买了两张廉价机票,然后抵达纽约。 1945年成为美国公民。晚年的纳博科夫选择定居瑞士。

纳博科夫虽然一生漂泊在异乡,却过着超然闲适的生活。年轻时,他甚至在流亡西欧途中与父亲在船的甲板上下棋。他的思绪时常被周围机枪扫射的声音打乱。

纳博科夫晚年曾有人问他,行走了大半生的他属于哪里。纳博科夫笑着说,他属于一个没有国界的国家。虽然他不能再回到家乡,但他不会为此流泪。 “因为我的后半生都是关于过去的记忆和思考。由此产生的小说是我前半生经历的重用。将我划分到任何国家就像划分水和空气一样。”或许,纳博科夫的话恰恰说明了作家有国籍,但文学却永远没有国界。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31423825
24小时咨询热线:13671682876(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31423825

13671682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