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浏河公墓官方网站

官方热线: 021-31423825

24小时热线:13671682876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31423825, 13671682876(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河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鲜为人知!西安竟也有一处类似明十三陵的地方(二)

发布时间:2025-07-01 16 浏览: 24

两次探访揭开“长安明十三陵”神秘面纱

实际上,在采访王翰章先生之前,记者便已独自踏上了少陵原的探访之旅。出发前,自然需要事先了解路线,然而无论是通过拨打114电话咨询,还是借助百度、地图进行查询,均未能找到通往明代秦王墓的交通路径。无奈之下,我只能将目的地谎称是位于朱樉墓附近的一处地方——“杜陵”,这才成功找到了前往的路线:先抵达长安区,然后换乘车辆前往杜陵所在的东伍村。

记者历经两个小时的“探路”后,终于抵达了东伍村。一位当地村民指向杜陵西侧的一个土堆,解释道:“那座土堆下埋葬的是朱元璋的孙子。”那便是第二代秦王的陵墓。记者追问第一代秦王朱樉的墓地所在,东伍村的村民们都表示不清楚。据他们所述,朱樉的墓可能位于大府井村,一旦找到大府井村,那么朱樉的墓也就不远了。于是,我决定将目的地变更为大府井村,一位正在修剪桃树的老乡指引道:“那边的马路对面便是。”相隔仅一街之距,东伍村的居民们对于朱樉墓却毫无所悉。

穿越雁引路,抵达大府井村,抬头望去,远处麦田中显露出一个高大的坟墓,其旁散布着五个较小的坟墓。一位精通长安话的大府井村老者与我交谈道:“这便是朱元璋次子的墓啊!昔日此地坟墓众多,多达十几二十座,但在大跃进时期,它们都被夷为平地,如今仅存这些罢了。”从村民们的谈话中,不难看出他们对朱樉墓的历史颇为熟悉。

记者在采访了王翰章老先生之后,再次踏上了探访秦王墓的征程,这是他的第二次少陵原之行。此次,长安区文物局的陶弘历先生担任了我们的向导,这让我们的行程变得顺畅了许多。

少陵原自古以来便享有盛誉,其地处秦岭之南,西安城之北,浐河之东,潏河之西,依山傍水,地势优越,视野宽广,是古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们选择墓葬的理想之地。汉宣帝刘询的杜陵便坐落于此,因此少陵原亦被称作杜陵原。在杜陵之侧,便是宣帝许皇后的陪葬墓,亦名少陵,由此,少陵原的名称便应运而生。

第二次游览,因为有充分的准备,再加上陶弘历先生的沿途解说,体验自然大为不同。在晚春时节,少陵原上遍布着连绵不绝的麦田,沿着雁引路向南前行,接近大府井村时,远远地看到路西侧的麦田中隆起了一个小土丘,陶弘历先生说道:“那里便是第一代秦王朱樉的陵墓,朱樉墓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秦王陵墓。随着我们逐渐接近朱樉的墓地,其旁的较小墓丘也渐渐显露轮廓。目前,朱樉墓侧的较小墓丘仅存五座,其中西南方向一座,东南方向四座。王翰章先生在其关于秦王墓的研究文章中提出,第三、第四和第八位秦王的墓丘,很可能位于朱樉墓东南方的四座陵墓之中。

历经六百二十载的风霜侵蚀,朱樉墓地表封土依旧高耸20米,墓底周长达到187米。封土自下而上共分为三层,宛如唐代天坛,层层叠起。若从卫星图像中观察朱樉墓,可见其形似由内而外、由小至大的同心圆。墓顶覆盖着丛生的杂草与野枣树,一条蜿蜒小径直通墓顶,我们沿着此路攀登而上。登上高耸的墓顶,方才深刻领悟到秦王将陵墓选址于此的缘由——向南望去,雄伟的秦岭山脉若隐若现;向北远眺,西安城的繁华景象一览无余;而向东望去,地势略高,远处杜陵被茂密的树木所覆盖,其庞大的身影遮挡了我们远眺的视线。

陶弘历先生指引我们朝西望去,在那遥远村庄的边缘,一座高耸的土丘映入眼帘。他向我们介绍,那便是第七位秦王朱诚泳的陵墓,世人尊称其为简王。遗憾的是,简王墓的神道部分已被村庄所淹没。1989年11月18日,该墓不幸被盗,陪葬的彩陶马和彩陶俑被洗劫一空。幸运的是,此案最终得以侦破,被盗的陶俑、陶马被悉数追回,如今它们正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之中。根据《咸宁县志》记载,第九位秦王定王墓就祔葬在简王墓旁。

少陵原上,明秦王的陵墓坐落于此,其朝向均为北面朝南。沿着朱樉墓一路下行,可至墓冢南侧,那里有一条笔直的土道向远方伸展,此道应是昔日的神道。沿着神道向南行进大约100米,便能见到一对雄壮的石狮,它们面向南边蹲立。在石狮前方,神道两侧的麦田中,排列着两组石像,从北至南依次为:武士、文官、石马、麒麟、石羊、石虎以及华表。武士面容庄重,勇猛而威严,身高约三米,双手紧握剑柄;文官则显得更为和善,身披宽大的博衣长袍,腰间束着玉带,衣褶分明,但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洗礼,文官像的表面已布满纵横交错的“岁月痕迹”;石马形态丰满且健硕,马鞍、马镫、辔头一应俱全,陶弘历先生曾言:“这些石马原先身上有如云朵般的纹饰……然而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那些图案已经不再那么清晰可见了。”记者好奇地问道:“有没有什么有效的保护措施?”陶弘历先生无奈地摇了摇头,回应道:“目前对于这类露天石刻,我们尚无有效的保护手段。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资金投入,我们都存在不足。目睹这些珍贵文物未能得到妥善保护,我们心中颇为痛惜。”他继续补充说,尽管这些石像已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但近几十年来,它们的损坏程度却比以往更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酸雨现象较为频繁,对石像的侵蚀作用更为显著。

当地居民表示,昔日墓园周边不时能发现古旧瓦砾。据史红帅副研究员透露,朱樉墓四周当有陵园设施,其中秦王陵园内设有用于祭祀的“享堂”,专为后人祭奠之用。陵园外围当有围墙将内外分隔,园内遍植松柏,树木茂盛,气氛庄重肃穆,其植被状况远超现今水平。

秦王朱尚炳的陵墓位于朱樉墓之北,相距大约0.5公里,坐落于东伍村。父子二人的墓地被雁引路所分隔。隐王朱尚炳的陵区中,杜陵文馆得以建成。相较于朱樉墓,隐王墓的封土略显狭窄,神道两侧的石像数量亦少于朱樉墓。从北向南排列的石像依次为石马、武士、文官、石马、石麒麟,而石狮、石虎、石羊和华表则不见踪影,石像的摆放顺序与朱樉墓亦大相径庭。

离开了隐王墓,我们沿着雁翔路向西行进,抵达了三府井村。这里坐落着第十至第十三位秦王的四座藩王陵墓。然而,目前地表上仅能见到宣王墓的封土,其余的陵墓在历次平整土地的过程中,都已逐渐被埋没。宣王墓的封土面积略小于朱樉墓与隐王墓,墓冢的一角遭受了削减,露出了黄色的夯土层。陶弘历先生提及,前些年,村民们曾在此处挖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鉴于宣王是第十代秦王,且属于明末时期,因此其石像与朱樉墓、隐王墓的风格存在显著差异。人像与动物形象均显得较为丰满,而在石马两侧,还新增了一位牵马的仆人,这种情景在明秦王的墓中石像中极为罕见。

登上宣王陵墓之巅,可眺望南方的世子朱敬珍之墓,史籍记载其为秦王之子,天赋异禀,却不幸染上痘疹,英年早逝,年仅六岁。朱敬珍墓两侧各有一匹石马、一尊石麒麟。

三府井村的几位长者表示,他们在此地度过了大半生,却对那些古墓的来历一无所知。在五六十年代,有专家前来考察,声称这些墓葬已无价值,因此在后来的土地整治过程中,一些较小的墓丘被彻底铲除。他们回忆称,曾目睹过墓中的陶俑,色彩斑斓,十分精美。陶弘历先生向我们透露:“这些古墓早已遭受过盗掘之灾。””长安明十三陵中还剩下多少文物,谁也说不清楚。

这十一座秦王陵墓均位于少陵原的北部区域。而在少陵原的南部,则分布着两座秦藩王墓,分别是康王井村的康王墓与庞留井村的惠王墓,这两座墓分别属于第五代和第六代的秦王。经过王翰章先生的实地考察,康王墓的封土已经严重损毁,其文物早已被盗一空,目前仅在地表上保留有一块墓碑、龙首龟座以及12件大型石刻。惠王墓保存较好,有石刻18件,墓碑字迹仍可见。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31423825
24小时咨询热线:13671682876(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31423825

13671682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