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曾侯乙,略知历史与文化的读者皆有所耳闻。其宏伟的墓群,承载着长达两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从其墓葬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不仅令世人惊艳,更成为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曾侯乙编钟声名远扬,不仅是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国家领导人接待外宾时必参观的珍贵文物之一。它于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被发现,与之一同出土的还有9件文物,这些文物均被评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
曾侯乙铜尊盘、曾侯乙联禁铜壶、曾侯乙铜鉴缶、曾侯乙铜鹿角立鹤、曾侯乙大尊缶等,每一件均堪称珍品中的佼佼者。
墓葬如此豪华,“曾侯乙”到底何许人也?
曾侯乙的相关记载在文献中极为罕见,我们只能通过考古挖掘来做出一些推测。经过研究,我们了解到曾侯乙是周王室诸侯国之一,曾国的君主,姓姬,字乙。关于他的生卒年份,目前尚无确切资料(根据考古发现推测,他可能出生于公元前475年左右,逝世于公元前433年左右),他是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的君主。
自宋朝始,曾国铜器便频繁现世,北宋年间,湖北安陆地区已发掘出两件曾侯钟。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遭盗掘,随之出土了一对曾姬壶。翌年,刘节先生依据铜器上的铭文,对曾国的姓氏及地理位置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该曾国属姬姓,并据此推测,春秋时期曾国的势力范围大致为:北至郑郊,南至光州,西至南阳,东至睢州。
曾侯乙的墓葬群藏品丰富,不仅包括数量众多的青铜器,而且拥有众多水晶、玻璃、紫晶等精美饰品,这些宝物大多收藏于东室的主棺之中,总计约有527件。
如此丰盛的陪葬品,无疑彰显了曾侯乙非凡且至高无上的地位,众人纷纷推测,他或许是国家的开创者,方能享有这样的尊崇。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国的起源逐渐显现于世。
2009年,一支考古队伍对随州文峰塔一号墓进行了紧急挖掘。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确认了墓主是春秋末期曾国国君,即曾侯與。尽管墓葬在早年遭受了盗窃,且在基建施工中遭到严重破坏,幸运的是,考古人员通过仔细的清理和细致的搜集,成功保存了大部分的文物资料。
在文峰塔一号墓中,发掘出了两件名为曾侯與钟的文物,其中一件钟上刻有铭文,铭文内容叙述了其先祖的事迹。
伯适于上庸之地施展其才,文治武功兼备,秉承殷商的旨意,安定天下。王命南公前往,营建宅邸于汭土之上,君临淮夷,监管江夏之地。
伯适,即南公,之所以被封在南土,是因为他辅佐周文王、武王成功伐商,推翻了殷朝的统治,并稳定了天下局势,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他得以统治淮夷,监管江汉地区。由此可知,伯适即是南公,也就是曾国的首任君主。他所派遣的“王”自然就是周成王。
这与史料记载的西周初期,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成功平定了三监之乱,随后将太公、周公、召公等大臣分封至东土的齐国、鲁国,以及北土的燕国,用以镇守诸侯,保卫王室的情况颇为相似。
目前,在文史学界,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南公就是商朝末年、周朝初期周室的著名大臣南宫括(注:西周时期的一位杰出贤者、重要官员。根据史籍《史记·周本纪》中的师古注解,所谓的“文王四友南宫子”,实际上所指的就是南宫适(括))。
此外,通过对曾侯舆墓葬的考古发掘,学者们通过年代学的分析,确认了其年代要早于曾侯乙墓葬。结合曾侯乙墓葬出土的铜器铭文,我们推测,曾侯舆很可能是曾侯乙的先祖。因此,可以推断出,曾侯乙同样生活在春秋时期的晚期。
尚存一个疑问,尽管曾国在历史长河中声名显赫,但为何在史籍中关于曾国的记载却相对罕见?
《史记》中记载了春秋时期晋、楚、燕等国的世家情况,内容详实。唯独曾国,在书中并未提及。另外,在湖北地区,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历经数千年,一直被称作“随”。
据文献所载,武王克商并建立周朝后,随国成为分封的古老诸侯国之一,位于汉东地区。那么,在这片随国的土地上,为何墓葬的拥有者会被尊称为曾侯呢?
在曾侯乙墓葬被发现之后,我国著名的古文字研究专家、历史学者、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研人员李学勤先生,首次提出了“曾随一家”的学术见解。这一观点引发了持续超过四十年的关于曾随文化的学术探讨,并最终得到了确凿的证实。
由此可以得出,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随国”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常说的“曾国”,它是一个由两个国家组成的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