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阳,刘伶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属于西晋时期知名的“竹林七贤”团体,这个群体由刘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阮咸组成,他们经常在竹林中聚会,尽情享受生活。刘伶更是凭借对酒的热爱而闻名于世,他一生都沉迷于酒,曾创作《酒德颂》来赞美酒的乐趣,表达对道家学说的认同和不受拘束的生活态度,并公开挑战传统的礼教观念。
刘伶来自沛国,即现在的安徽宿州,这一点在《晋书》中记载得非常明确,然而关于他的安葬之地,书中却完全没有提及。这就导致刘伶的墓地在后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成为了一个历史难题。更令人惊讶的是,在阜阳市颍东区的口孜镇,竟然也有一座据说是刘伶的坟墓存在。
刘伶个头不高,样貌也相当难看。不过他性格洒脱,气度不凡,做事从不计较细节。他平时不随便结交朋友,话不多,对人情世故也漠不关心,唯独和阮籍、嵇康合得来,碰面时总能谈笑风生,所以也成了竹林七贤中的一员,没事时他们常聚在一起饮酒说笑。
刘伶并非无所事事之人,他同时担任着官方职务。刘伶在担任建威将军王戎麾下参军的期间,参与负责了“领军都督幕府”的相关工作。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刘伶对个人外表毫不在意,经常头发乱糟糟、面孔不洁,衣着随意,举止也极不严肃。结果,他因触犯了晋朝的规章制度,被解除了工作,并离开了官府。
刘伶无官一身自在,整日沉醉于酒,无论何处有好酒,不论路途多远,都必定前往品鉴。听闻阜阳一带酿造佳酿,于是驾着鹿车,敞开衣襟,趿拉着鞋子,手提酒葫芦,一路放声歌唱“只求酒中乐趣,哪管其它闲事,逍遥游历天下,死了就地安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阜阳城。某日,刘伶行至口孜镇,见到杜康的后代在此酿酒,便顺着酒香走去,接连喝下数碗,醉倒在地三日不起。这个就是关于“杜康酿酒刘伶醉”的故事。虽然它只是一个传说,不过阜阳人却非常相信它。
阜阳民众坚信不疑的依据,既包含久远的民间故事,也涉及口孜镇老街南端的那座刘伶陵寝。尽管阜阳地方志书里找不到刘伶墓的条目,不过1959年3月开展的文化遗址考察活动,确实将此墓葬录入档案。而且当人们动手清理刘伶墓的时候。刘伶的坟墓是一座单间的小型砖室墓,它的形状在民众修筑堤坝时受到了损坏,墓中的砖块上刻有几何图案、鱼目纹饰、田字框图案,墓底散落着零散的人骨以及红胎绿釉的陶屋、陶鸽,还有灰色蓖纹和素面弦纹的陶片。在坟墓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晋代刘伶之墓,大清宣统三年中秋月中浣花翎二品衔直隶候补道程文葆敬立”。
同年4月18日。阜阳县县长孙永熙当时签发的《阜阳县人民委员会布告》中有内容说明:各乡镇和人民公社要将文物保护纳入生产建设计划,已知的古代建筑、遗址、墓葬(包括东城集、古城、栗头店、伍奢冢、刘福通墓(注:经查,不在现在阜阳县境内)、刘伶墓、徐母墓、婆婆冢、黉学院、刘公祠、城隍庙、大寺、大观、文峰塔、拐角楼、西湖亭以及比较古老的碑刻、桥梁等)要尽可能划入绿化范围,加以妥善保护。然而在那个时期,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维护观念较为薄弱,刘伶的墓葬因此未能得到妥善的守护,如今仅剩下一些遗迹尚存。
自古以来,刘伶的安息之地何处便引发诸多讨论。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献,宋代便已记载多个疑似地点,到了明清阶段,关于其墓葬位置的描述更是复杂多样,单是《大明一统志》中就列举了不止一种说法。
北宋山东峄县提及:成书于太平兴国时期(976-983)的《太平寰宇记》第二十三卷《河南道二十三沂州承县》记载:“刘灵墓位于县东北方向二十里处。金朝明昌六年(1195)时,承县更名兰陵县,兴定年间(1217-1222)设立峄州。元代于钦的《齐乘》第五卷沿用了这种说法:“刘灵墓,在峄州东北二十里,上述内容均见于《寰宇记》。如今,刘灵墓所在地被称为刘曜村。”洪武二年,将州降为县。乾隆年间的《峄县志》卷十上收录了明代贾三近所写的《晋建威参军刘伶墓记》,文中提到:我在峄县东北的刘曜村,发现有一座公墓在那里。峄县在晋朝时属于兰陵郡,距离沛县仅一百里,城东北有许多优美的山水,刘伶经常去那里游览观光,快乐得忘记了回家,这就是他下葬的地方。
南宋浙江嘉兴提及:成书于理宗年间的《方舆胜览》第三卷《嘉兴府嘉兴》记载:“刘伶墓,位于嘉兴县东边二十七里处。”由于规避吴越王钱镠的名讳,此墓亦称作金伶墓。《至元嘉禾志》第十三卷《冢墓嘉兴县》记述:“刘伶墓地处县西北二十七里远。查证:刘伶乃晋朝人士。钱氏家族因避讳钱镠,将刘字改称为金,民间因此称其为金伶墓。”
南宋浙江镇海地区称,仇远(1247-1326)所作《刘伶墓》一诗中有言:“凤浦鸳湖西边有座坟,此墓荒凉位于海边村落。”凤浦湖与鸳湖(现今称作南湖)均位于镇海境内。根据民国版《镇海县志》首卷《镇海县志图》所载《宝庆志县治图》显示,图中明确标注了刘伶墓的具体地点。该墓南面毗邻慈溪县,坐落于灵绪湖之南,沈窖湖之西,且地处通天庙之东。
明清河南光州提及《大明一统志》第三十一卷《汝宁府》另有记载,光州(今光山县)与卫辉府(今卫辉市)均存有刘伶的坟墓,刘伶墓位于光州北方,旁边有口水井,刘伶是晋朝的著名人物,据说他最终安葬在此处。
明清河南获嘉地区有相关说法:《大明一统志》中提及获嘉刘伶墓时十分简略。民国时期的《获嘉县志》第四卷《建置冢墓》则详细记录了这一说法:刘伶墓位于县南三十五里郭堤东北方向大约两里处,墓穴东西长约十三步,南北宽约十步,高度在三四尺之间。据传刘伶就安葬在此地。当地有十余户刘姓人家,普遍认为是其后代。郭堤现在属于获嘉县亢村镇管辖范围。同书第四卷《祠祀》部分还记载:刘伶祠堂位于县南三十二里刘固堤寨西门外。
明清江苏淮安提及:《淮安府志》第二十八卷《古迹》记载:刘伶台位于观风门外东北方向十五里左右的地方。唐代诗人许浑有诗句写道:刘伶台下稻花在傍晚盛开,韩信祠前枫叶于秋季飘落。许浑于会昌六年即公元846年秋季西行,途径淮阴也就是现在的淮安,所作的《淮阴遇风寄呈楚州韦中丞》诗中便包含了这段记述。
明清河北徐水提及《大明一统名胜志直隶名胜志》第四卷中《保定府安肃县》部分,引用了《冢庙记》的记载,内容是:古代先贤的庙宇位于高林村,西晋刘伶的坟墓坐落在张华村,其形貌如同青丘山。
雍正所著《畿辅通志》第四十八卷《保定府》篇中记载:刘伶的坟墓位于安肃县西部二十五里处。安肃县也就是现在的徐水县。
天空曾经陨落酒星,那星辰醉意朦胧,世间万物都如浮萍般漂泊不定。诗人深知人世间的纷扰永无止境,却依然沉醉于松树根部,不愿醒来。林景熙在《刘伶墓》中如此写道。究竟哪座坟墓才是刘伶真正的安息之地,这位沉醉不醒的刘伶,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