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雕塑与帝都记忆
雕塑是地球的居民,北师大校园里的雕塑不仅是重要的人文景观,也与帝都的历史息息相关,它们静静地栖息在一片土地上,守护着曾经的岁月。
五四纪念馆和东交民巷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率先来到天安门广场,手捧白布上写的对联:“卖国求荣,知曹满疑碑无字;专心巴结洋人,不料张惇残部被杀。”随后举行示威游行。路过东交民巷时,群众义愤填膺,师范大学队伍打头阵,直奔曹汝霖住处。师范大学学生匡虎生破窗而入,打开门,人群涌入曹家。师范大学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东交民巷西起天安门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1552米。近代这里是著名的使馆区,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比利时等国的大使馆都设在这里。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地行进在东交民巷,一扫中国武装人员50年来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东交民巷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区。
陈元院长画像及杏花胡同
据陈垣弟子刘乃和回忆,20世纪40年代,陈垣在长卷《耕耘图》上题有一首为宁在湘潭所作的诗:“吾祖亦农,吾书房今名励云。”诗后有题跋:“吾祖在湘潭经营茶叶生意,父名田,字励云。”取“励云”之名,意为承父志,志存高远,奋发图强。“励云书房”匾额,为辅仁大学创办人英华(字连之,号万松野人)所书。
“礼云书舍”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杏花胡同13号,现为一所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陈元总统从1939年到1971年去世,在这个院子里住了33年。两扇门上的油漆虽已斑驳,但“忠信代代相传,诗书传世间”的对联仍清晰可见。
鲁迅大师与北京鲁迅博物馆
1920年起,鲁迅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23年,徐寿尚又聘请鲁迅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这两所大学是鲁迅任教最早、时间最长的高等学府。
北京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包括鲁迅故居和鲁迅生平陈列馆。鲁迅故居是1924年春由鲁迅亲自设计重建的,也是目前为止北京地区最完整的鲁迅故居。鲁迅在这里居住了两年,直到1926年8月离开北京南下。鲁迅在这里完成了三本散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和《徘徊》、《朝华西施》、《坟墓》中的一些精彩篇章。
前不久,北京鲁迅博物馆上线的“鲁迅博物馆信息查询网上测试系统”再度成为“热搜”,为辨别“鲁迅说了什么”提供了一面“魔镜”。
刘和珍浮雕及段祺瑞政府旧址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护送奉系军舰驶入天津大沽口,炮轰冯玉祥国民军。国民军随即坚决反击,将日本军舰赶出大沽口。3月16日,日本联合英、美等8国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无理要求拆除大沽口的国防设施。
3月18日,北京5000余人在李大钊的带领下,游行到段祺瑞政府门前的广场上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政府卫兵开枪射击,当场毙命47人,其中包括北师大学生范世荣、师范大学女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鲁迅写了《悼念刘和珍女士》等一系列文章,把这一天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赞扬“敢于面对惨淡生活和鲜血的真正的勇士”,坚信“用墨写成的谎言,永远掩盖不了用血写成的事实”。
启功先生与万安墓园
启功先生葬于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为一块黑色大理石制成的大石砚。墓碑正面正中竖刻启功的署名,名字下方横刻其生卒年月。下一行横刻启功书法“张宝琛夫人”及其生卒年月。墓碑背面有两句铭文:“一拳石坚,一勺水清”和“元白所用砚台,勤奋刻”。
1978年,已66岁的启功回忆起自己一生的艰苦岁月,悲痛地写下了这一篇诙谐、简练的《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心胸不宽广,专业不专。名声显赫,但不够实用。不够高,不够低。偏左,偏右。面容微圆,皮薄不够厚。妻亡,无子嗣。丧丧犹新,病痛犹存。六十六,寿不短。八宝山,渐近。总之,谥号‘丑’。身名俱全,皆朽。”这既是对自己一生的高度概括,也体现了启功先生面对人生磨难的乐观精神。
百年来,北师大始终与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而奋斗,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北师人勤奋耕耘,潜心研究,兴文学、兴教育,为学问而奋斗。先贤虽已逝,但精神永存。
--
文案、版面设计:白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