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操墓确凿”受质疑 初步出土文物需检验(图)
曹操墓并不神秘,但自宋代以来,无人知晓其所在位置,并有设立72座可疑坟墓的传说。经过《三国演义》等作品的宣传,曹操墓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千古之谜。当然,也引起了无数盗墓者的兴趣。
一千多年来,曹操墓一直笼罩在神秘的氛围中。考古学家一直在努力确定各地流传的“曹操墓”说法是真是假。近日,有消息称,河南省安阳县一个村庄里发现了曹操墓!在这个偏僻的村庄,借“南水北调”之机,“曹操墓”的发掘已经进行了整整一年。昨日,这项考古项目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发掘的这座墓葬已基本确认为曹操墓!
曹操对于自己的后事有明确的“说法”。在他去世前一年多的《遗诏》中就说:“将寿陵建于西门保庙西边的平原,以高地为基,不设封土,不植树木。”在他去世前的《遗言》中,明确表示要以便衣下葬,不带首饰随葬。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对后事和安葬做了论述,并说明葬于邺城西。晋代文人陆机、陆云等人的著作中也介绍了曹操的后事。史书中司马懿、贾逵等人的传记中都记载了他们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下葬的记载。如果曹操设下可疑的坟墓,那么他就伪造了留给后人的很多史料。不仅在生前,而且在改朝换代之后,几百年来都没有人发现。 这实在有点荒唐。
[摘要]“曹操墓确凿”受质疑 初步出土文物需检验(图)
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公布这一重大考古成果。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英民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权威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结合史料和现场考古发现,认定这座东汉墓葬确实就是文献中提到的曹操高陵。
曹操墓已经确定,高陵又叫西陵,但不幸的是,这座墓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盗,近代也出现过几批盗墓贼。考虑到被盗严重,自然保护难度大,河南省文物局决定对这座墓进行考古发掘。加之这座墓与历史上记载的曹操西陵墓距离很近,考古界对发掘这座墓很感兴趣。为了找到曹操真正埋葬地点的真相,2008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力量对这座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摘要]“曹操墓确凿”受质疑 初步出土文物需检验(图)
史料显示,由于丧葬仪式简单,曹操墓上的祭祀殿在几年后便被毁坏,随葬品中没有金玉器物,也不受盗墓者的重视,加之没有筑陵的土方,也没有栽种树木,历经数朝,曹操墓究竟在何处,无人知晓。到了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所在位置已无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曹操墓撰文祭祀。然而从北宋开始,虽然史书记载了曹操墓的位置,但现实中的曹操墓究竟在何处,无人知晓。也正是从北宋开始,曹操被定型为奸雄,其墓地不明便成为其奸佞的佐证。 邺城西有一组北朝墓葬,相传是曹操七十二疑墓。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在彰德府讲学堂外留有遗书,设立七十二座疑墓,夸大了曹操的奸诈。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曹操墓》指出曹操墓可能在他所设立的七十二座疑墓之外,更显其狡诈。随着这些名篇流传,曹操墓之谜愈发引人注目,也愈发扑朔迷离。
又到岁末了。(2009年12月27日)最令人瞩目的消息莫过于奸雄曹操墓被发现。传说曹操死后担心自己的墓被盗,所以修建了72座可疑墓以迷惑世人。历代诗人都曾写过此事,蒲松龄甚至还为此写过小说。这一直是一个非法的谜团,真是一个奇迹。今天上午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宣布,曹操墓确定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这是一座屡遭盗掘的汉末古墓。这是他死后埋葬的地方。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在遗址中发现的一块珍贵的石碑。
但我觉得,单凭这块石碑,即使有专家的鉴定,这件事还是值得怀疑的。请看照片上的刻字,非常清楚:
“魏武王常用来搏虎的戟”
从未因功而篡位的曹操,在世时被汉献帝封为魏公、魏王,却从未被尊称为魏武公、魏武王。这种情况直到曹操去世才有所改变。那是因为“武”是曹操之子曹丕在篡汉登基为魏文帝时,对其父亲的谥号。后世称曹操为魏武帝,或简称为魏武。因此,如果曹操下葬时有陪葬品,就不可能刻上魏武王的称号。这一点,石碑本身就自相矛盾。
[摘要]“曹操墓确凿”受质疑 初步出土文物需检验(图)
其次,匾额上的“常所用”二字不够通顺。一般来说,“所用”二字就够了,不少媒体报道有意无意地省略了“常”二字。当然,“常”二字也可以理解为“吃”(意为“一次”)。但对于逝者来说,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时,何必在这里提“常”呢?
我大胆猜测,如果这块石碑和上面的文字不是后人伪造的,那么就是在墓葬中使用的替代品,因为人们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戟,就像现在的人用纸做的楼房、车模埋葬死者一样,代替了实物。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段文字应该读作“魏武、王昌以戟搏虎”。魏武、王昌可能是民间搏虎英雄,用他们的名字(不排除魏武指曹操)抵御阴间的邪恶,或者代表墓主人的武功。那么这座古墓可能是魏文帝时代或更晚的时代。无论哪种情况,仅凭这块石碑就断言这座墓是曹操墓都是不恰当的。
我没有书可以查,只能凭记忆发表评论,说实话,我宁愿上面说的都是错的,也不愿看到各行各业造假的风潮蔓延到考古、古人领域!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10时23分报道,昨天(27日)上午,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发布消息称:曹操墓已确认位于河南安阳,曹操墓在哪这个千古之谜终于被破解。曹操墓发掘现场究竟什么样?曹操墓如今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如何才能确定安阳县西高穴村的这座墓葬就是曹操墓?记者姜天目前正在曹操墓发掘现场采访。现在我们连线姜天,了解一下发掘现场的情况。
主持人:您现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曹操墓发掘现场的情况吗,包括周围的环境等等?
记者:我现在正在安阳县西高穴村曹操墓发掘现场。在现场我们看到曹操墓发掘现场其实还有两座大型墓葬正在发掘,分别是一号墓和二号墓。二号墓是已经发掘的曹操墓。一号墓还在发掘中,现在我看到考古人员冒着严寒在进行考古工作。现在两座墓葬上方已经搭建了长60米、宽27米的钢结构棚屋,墓葬周围也都用围墙围起来了。安阳市公安部门已经开始24小时武装护卫。
曹操墓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应该说离西高穴村很近,曹操墓离西高穴村不到百米,曹操墓西侧是一个砖窑挖的大坑,站在曹操墓前向西望去,可以清晰的看到太行山的残垣断壁。
[摘要]“曹操墓确凿”受质疑 初步出土文物需检验(图)
主持人:我们都很感兴趣曹操墓里到底出土了什么东西?您怎么知道这是曹操墓呢?
记者:据了解,出土文物20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古器、漆器、陶器、云母等多种材质。文物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有姓名的石碑等。最重要的随葬品极其珍贵,共有8件,上面刻有“魏武王常用虎戟”、“魏武王常用虎戟”等铭文。被盗墓出土的一块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安石”的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和确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了重要、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其实,曹操墓的认定,是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得出的结论。一是这座墓葬规模巨大,全长近60米,砖拱墓室形制与已知的汉魏王级墓葬相似,与曹操魏王身份相称;墓内未发现土丘,也与文献中曹操守陵“以高为基,无丘无树”的说法相符。二是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时期的特征,与年代相符。三是墓葬所在位置与出土的陆谦墓志等文献资料记载完全相符。四是文献中还明确记载了曹操主张简葬。 他死前留下“遗言”:“葬时着时服”、“不带金玉珍宝”,在这座墓中也得到了印证:墓葬规模虽不小,但墓内装饰简朴,没有壁画,可见其简朴。兵器、石枕等能通过文字考证的东西,都是曹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东西。一些看似精美的玉器等饰物,也应是曹操的日常穿戴。5、最确凿的证据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碑和石枕,证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6、墓中发现的男性遗骸,经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去世时的年龄66岁相符,应为曹操遗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