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常常惊叹古人的智慧。古人创造的很多物品,至今仍让人惊叹。比如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尊盘”,其精美复杂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至今也没有人能按古法复刻。每一个参观过“曾侯乙尊盘”的人,都会被这件精美绝伦的器物所震撼。
在唐宋诗词中,曾有关于无论喝多少都永远无法空的酒杯的描述。但后来,这种神奇的酒杯失传了,到了近代,也没人知道它长什么样子。那么,这种据说永远无法空的酒杯究竟长什么样子呢?在李白的《襄阳歌》中,是这样描述的:
鸬鹚瓢,鹦鹉杯,一百年有三万六千天,每天要倒三百杯。
李白一天能用鹦鹉杯饮酒三百杯,宋代诗人陆游留下了“鹦鹉杯深,莫要怨声载道”的不朽绝句,看来对于古代的酒徒来说,鹦鹉杯应该算是很受欢迎的酒器了。
考古学家对鹦鹉杯一直很感兴趣,但从未出土过此类文物。直到1965年发掘“香山王氏墓地”时,考古学家才从古墓中挖出了李白诗中描述的这个无论喝多少都永远喝不完的奇怪“酒杯”。
1965年,考古人员在南京香山发现了一座家族墓葬,随后决定对这座古墓进行发掘。通过出土的墓志铭,考古人员确定这座家族墓葬的主人是东晋时期的王行之。王家是东晋时期的一个富户,当时以谢氏家族命名。王行之虽然名气不大,但他的侄子和侄孙却很有名气,这两个人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
这一发现让考古专家们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这座古墓的主人竟然有这么大的来头。在五年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对于研究魏晋时期的家族文化和丧葬习俗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在这些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一件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因为这件文物的造型非常独特,竟然是一个完整的大海螺。
古人的墓穴中为何会出现一只大海螺?难道这只海螺对墓主人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专家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终于查出了这只海螺的真正作用,原来它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鹦鹉杯。看来墓主人王行知生前也很喜欢杯子,所以就给自家的墓主人陪葬了一个鹦鹉杯。
鹦鹉杯是第一次出土,专家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想要研究鹦鹉杯为何能成为千杯之酒。然而从外观上看,这只海螺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海螺,那么它为何受到古人的如此青睐呢?因为从外观上看不出什么,专家们最终决定用X射线对这只海螺进行检测。在X射线的照射下,专家们恍然大悟!
原来,这个鹦鹉杯的内部自然生成了许多格子,并且有细小的孔洞相互连通。当古人往鹦鹉杯里倒酒时,酒就会通过小孔逐渐渗透到鹦鹉杯内部的格子里。这样,当古人从鹦鹉杯里倒酒时,里面的酒并不会一下子倒出来,而是在气压的作用下一点一点流出来。这样就给人一种里面的酒永远也喝不完的错觉。
不得不说古人真是聪明,这种鹦鹉杯所采用的原理其实和如今的活性炭差不多,都是利用了这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因为用这种流水悠长的酒杯喝酒,非常优雅浪漫,所以受到古代爱酒人士的追捧。难怪李白说自己用鹦鹉杯可以“日饮三百杯”,看来李白骨子里还是很浪漫的。
除了“香山王家墓”出土的鹦鹉杯外,后来考古专家在河南偃师的一座唐墓中又出土了一只鹦鹉杯,证明李白、骆宾王诗中出现的鹦鹉杯在唐代确实存在,大诗人李白或许真的用过这个鹦鹉杯饮酒。
那么古人所喜爱的鹦鹉杯,究竟是如何消失的呢?这还得从鹦鹉杯本身说起。古时,鹦鹉杯又称“海螺杯”,是用一种名叫“鹦鹉螺”的海螺制作而成的。
这种“鹦鹉螺”出现于5亿多年前的奥陶纪,被动物学家誉为“活化石”,一般生活在100米深的海底,古人捕捉它非常困难,所以非常稀有。后来鹦鹉螺的数量越来越少,著名的鹦鹉杯也逐渐在历史上消失了。
点击标题右下角的【关注】,让我们成为互相好友,每日更新,带你探索历史的精彩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