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很多文物都陈列在博物馆供人观赏,人们常常惊叹古人的智慧和工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文物都是让人惊叹的,比如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尊盘”,其精美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至今都无法复制。
酒杯很早就出现了。过去的酒杯造型多样,有时看起来像精美的艺术品。唐诗中有酒杯,形容酒喝多少也喝不完。但后世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酒杯,工艺也失传了。
没人知道这个酒杯长什么样子,也没人知道这样的酒杯是否真的存在。李白在《襄阳歌》中这样描述:鸬鹚瓢,鹦鹉杯,百年有三万六千日,日必斟三百杯。
宋代诗人陆游也留下了千古绝句“鹦鹉杯深莫言”,所以此杯得名鹦鹉杯,可见它是古代爱酒之人十分喜爱的一种酒器。
考古学家一直对鹦鹉杯很感兴趣,但一直没有发现这样的文物。1965年,香山王氏家族墓地发掘后,考古专家终于知道了诗中所描述的鹦鹉杯到底长什么样子。
1965年,考古人员在南京香山发掘了一座家族墓葬群,专家根据出土的墓志铭,认为墓主人为东晋王行知。王家是东晋的一个大户人家,王行知虽然名气不大,但他的侄子和侄孙却是举世闻名的——王羲之和王献之。
经过五年多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对于研究魏晋文化和丧葬习俗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有一件器物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因为这件器物的造型很有特色,是一个大型海螺。
专家们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发现它其实就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形的鹦鹉杯,这也是鹦鹉杯首次被发掘,专家们想知道鹦鹉杯是否真的有成千上万个。
从外观上看,这个海螺看上去很普通,只是一个普通的海螺,但古人为何对它如此喜爱呢?由于看不清楚内部结构,专家们最终决定用X光对海螺进行检查。
研究结果显示,鹦鹉杯内部结构为自然形成的网状结构,相互连通形成细小孔洞,古人往鹦鹉杯中倒酒时,酒液便会逐渐渗入杯壁上的花纹中。
这样,古人倒酒的时候,不会一下子把酒全部倒出来,而是让它一点一点地流出来,渐渐地就会造成一种里面的酒永远也倒不出来的假象。
古人确实很聪明,用这种缓流式的酒杯喝酒显得很有品位和浪漫,所以深受古代爱酒人士的喜爱。
除了此次出土的鹦鹉杯外,考古专家后来在河南的一座唐墓中又发现了一个鹦鹉杯,证实当时李白确实用过这个鹦鹉杯喝酒。
鹦鹉杯在古代又被称为“螺蛳”,是由一种特殊的海螺“鹦鹉螺”制成的。这种“鹦鹉螺”早在奥陶纪就存在,被称为“活化石”。它是生活在海底100米以下的生物,因此非常稀有。随着鹦鹉螺数量的减少,鹦鹉杯也慢慢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