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艺术品”
美育公开课
系列介绍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其美感无比奇妙。上海图书馆推出的《艺术欣赏》等系列讲座,涵盖了从古至今、中外众多艺术门类,带领读者走进艺术殿堂,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广泛好评。如今,在杨振宇教授的精心策划下,上海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推出“艺术名品”美育公开课,广泛邀请专业学者举办系列美育公开课,旨在生动解读中外艺术名作。
上海图书馆是长期致力于普及文化艺术的世界级城市图书馆,致力于帮助读者在艺术中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艺术。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重要中心,其美术史教学与研究尤其强调“读作品”的传统。上海书画出版社以出版精品书画为己任。希望本系列讲座能帮助您通过作品,感受到艺术中蕴含的创造能量,了解人类文明的奥秘。
●●●●●●●
“艺术名品”美育公开课
参观马王堆绢画《太乙珠》
时间
2024年6月28日(星期五)下午7点
扬声器
陆晨晨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副主任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
讨论嘉宾
何锡林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规划
杨振宇
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
上海图书馆
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上海书画出版社
讲座直播频道
【上海图书馆】直播间
讲座摘要
公元前173年,一只猫头鹰飞进长沙王太傅贾谊(公元前200-168年)的府邸。猫头鹰对贾谊说了什么?其实,贾谊的《咏鸟诗》是我们揭开马王堆汉墓生命观念的重要线索。
本讲座从《鸟语花香》中生命为“天地之炉”这一概念入手,分析马王堆三号墓帛画《熔炉图》(即《太乙诸图》)与中国早期关于“熔炉”的生命想象。《熔炉图》帛画不仅是中国早期创作理论的重要材料,更是理解马王堆汉墓整体设计逻辑和后世道教修行体系的钥匙。
嘉宾简介
陆晨晨,哈佛中国艺术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早期礼乐制度与中世纪整体空间艺术,关注复杂艺术系统的设计思维、媒介通感、宇宙想象与生命理念。2019年,担任哈佛中国艺术实验室副主任,致力于推动当代数字技术与人文的交叉融合,重点研究数字遗产的技术生态、认知体验与沉浸式多媒体文化叙事。
何西林,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艺术考古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多部专著和教材,发表多篇论文。代表作有《读图观史:汉唐考古发现与视觉文化研究》、《中国美术简史》(合著,第三版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马王堆帛画《太乙珠》导览
太乙朱图 西汉 丝绸 长43.5厘米 宽45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马王堆汉墓群中,3号墓东厢房出土了一个方形黑漆匣子,匣内有大量简牍和帛书,内容涉及中国早期天文学、数学、哲学、医学、军事等各方面。结合墓内木简、印章的年代,确定3号墓为魏侯第二代李熙之墓,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李熙墓中简牍和帛书的发现,可以说为研究公元前2世纪前后中国的时空理论和生命理论打开了一扇窗户。
在这些竹简和帛书中,有一幅名为《神仙图》(或《太乙将军出游图》或《太乙赐福图》等)的帛画,画中描绘了一系列充满艺术想象力的神灵。碑文的残缺,使得这些神灵的身份和画作的主题变得扑朔迷离。这幅神秘的《神仙图》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许多著名学者对其进行解读,提出了出游、避兵、用兵、保佑灵魂等不同的解释,并赋予了不同的名字,使得这幅帛画的主题及其在墓葬体系中的意义至今仍是一个复杂的谜。
此图不仅与贾谊借枭之口阐述的“天地之炉”生命理念极为吻合,而且与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其他竹帛所记载的“繁多”生命理论相呼应,并与内棺上的丁字帛画描绘了同样的生命重生过程。
马王堆汉墓中的《融炉图》帛画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生命想象最重要的素材。《融炉图》描绘了生命再生的原理和蓝图,代表了整个墓葬设计的核心生命理论,是解开马王堆汉墓设计逻辑的一把钥匙。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看,这幅《融炉图》不仅概括了中国早期的生命理论,也揭示了后世道教长生修炼体系的基本雏形。
摘自吕晨晨《创造的多元:马王堆“熔炉”与中国早期生命炼化论》,艺术大观,2024年第2期
相关书籍
《马王堆汉墓竹帛书法(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