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巴蜀历史》2023年第5期
再论青石山
陈春贵姜云晖
《逸州记》云:“青石县产青石,可铸磬。”《九州要记》记载:“青石县有青石山,天下无青石比此,可铸钟磬。”可铸钟磬的青石在何处?这座山又在何处?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证。
一
历史学家和学者对于青石山的具体位置描述存在很大差异
青石县因境内有青石山、青石寺而得名。青石县县城位于重庆市潼南区玉溪镇青石坝,这是史学界和考古界一致认同的。关于青石山、青石寺的具体位置,历朝历代史籍记载不一,史学家们的说法也各异。主要有四种说法。
(1)青石山又名龙多山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周维熙编撰《续蓬溪志》云:“广汉县大,府外一带,皆辽人。后汉辟疆,东南分德阳故塞,置县,谓之德阳。又府河两岸,东南有青石山,唐以来即为龙多山。”指出古青石山即唐以来的龙多山。青石山即龙多山之说,后来为潼南、合川等县编撰者所接受。民国四年(1915年)《潼南县志》关于“青石山考证笔记”有云:“建德周维熙先生纂修《蓬溪续志》直言龙多为吾心,可惜未尽列众见,寻得折衷之理,故特详写,以免日后论地理者疑惑误会。”由此确定潼南与合川交界的龙多山即为古青石山。民国十年(1921年),郑先枢辑《合川县志》下卷,云:“龙多山亦名青石山。”他还专门作了注:“据《都史方舆记要》载,青石山在蓬溪县南七十里,龙多山在县南二百二十里。隋朝设县时,因青石山而得名。《元和县志图》载青石县在随州西北七十里,这在历代地理志中都是误编的。今将青石县解释为蓬溪南一百二十里。”《龙多山志》说青石县址在蓬溪县禹溪场,俗称禹溪口。船夫仍将江水湍急之处称为青石县,故青石县在禹溪场。”他还引用温诗经《游龙多山》作为佐证:“龙多山即青石山。”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兰勇、陈俊良等认为,青狮山即为龙多山。他们在《古代巴蜀边界山脉:青石山与龙多山异同考》一文中指出:“青石山本为今龙多山之名,流行于汉唐时期,当时龙多山与西北九界岭(今九岭岗)相连。唐代以后,青石山便称为龙多山,尤其唐代孙樵作《龙多山录》后,龙多山名声大噪。今潼南青石坝,北宋时称青石县,元代并入小西县。由于失去了地名的支撑,青石山之名便渐渐淡薄。由于对当地地理了解稀疏,宋代以来的历史文献均误将两山分开记载,使青石山已无从辨认。”秦汉时期,巴县与舒县在青石山(今龙垛山)一带发生边界冲突,曾一度划定巴县与舒县的中央边界,这条边界后来成为唐宋时期随州、河州的边界。”
(二)青石山,又名青岩子
四川大学教授刘林注释《华阳国志》:“青石山,潼南青岩子。”他在《华阳国志》注中,在“德阳县”条目第二注“青石寺”中说:“综合以上诸说,青石山当为今潼南县西的青岩山(作者注:青岩山临府河,相传山中有神鲤,见则毁舟)。该山在府河南岸,水北距古青石县(玉溪)约五十里,东南距合川二百余里,与其他书相符;‘青岩’与‘青石’同义。此为古巴、蜀两郡之界。”晚清以来,蓬溪、潼南、合川等县县志中,多称青石山为龙多山,在潼川东北五十里(作者注:川为南),与潼南接壤。合川。此非也。”刘注否定了清末以来的龙多山即青石山说,提出了青岩山(俗称青岩子)即青石山的新说。
著名民族史学家任乃强也持此种观点,他在《华阳国志教部图注》中认为“青石山即潼南青岩子”。他指出,谭其骧编纂的1974年《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引用唐代《剑南北道图》和元代《四川省图》标注青石山的位置,相互矛盾。他还说,《四川通志》中关于青石山和龙多山有两个条目,如果青石山和龙多山是一座山,那么一个条目就够了。可见,青石山就是重庆市潼南区的青岩山。
遂宁市文史专家杨士宏、胡传怀认为青石山即潼南青岩子。他们合著的《遂宁史》中,在邓芝墓诸说一章中说:“青石山在富水河南岸,水北距青石古县(玉溪)约五十里,东南距合川二百余里,与他书相符。‘青岩’与‘青石’亦同义,为古巴、蜀之界。晚清以来,蓬溪、潼南、合川等县志,常说青石山即龙多山,在潼南东北五十里,与合川接壤,此说有误。”
(3)石井坝青石山
民国四年(1915年),王安贞编纂《潼南县志》认为青石山大致位于潼南区商河镇石荆坝。《潼南县志》称潼南县“商周时为蜀地”,“秦时为蜀郡地”。周秦时期,潼南府河一带属蜀,邛江一带属巴。也有说李英《益州志》记载:“昔巴蜀为界,争之久不决。汉高帝八年,有雾起,石裂,今犹如此,裂口自上而下,直如拉绳,遂定州界。”青石山大致位于潼南区府河左岸石荆坝一带。从现在的地理面貌看,巴蜀边界大致在石景坝以琼江与府河分水岭为界向西北,向西北至潼南区与安岳县界。
(四)西布塘青石山
清康熙《蓬溪县志》认为青石山在观音场溪步堂。观音场溪步堂位于潼南区桂林街道观音社区。《蓬溪县志》记载:“青石山在蓬溪南约百里,与古遂宁相对,旧时在此置青石县。”村民还说:“古时此地有一块青石,最善染布,年年奉为贡品,石子跳入江中。”《四川政区划沿革与今治所解释》记载:“唐中宗景隆二年(708)遂宁县分置青石县,即今潼南县西北大佛场。”
二
一些历史文章中描述的青石山位置值得怀疑
(一)龙多山不是青石山
两山分属不同地方。《旧唐书》卷二十一:“东晋金星县名青石,北魏改始星。隋代始星因县界有青石寺,改名青石。”《禹地纪胜》卷一五九记载:“龙多山在赤水县北五里。”清人顾祖禹在《都史方舆纪要》中说:“北宋熙宁七年复赤水县时,县治北移,至龙多山南五里处。”
两山高低不同。《太平寰宇记》载:“青石山高九丈。”《都师方域记要》载:“山势高峻,蜿蜒如蟠龙,故名隆多,州内大山。”隆多山为贺州大山,海拔619米;青石山高九丈,为小丘,海拔229米。
两山地貌各异。《都师方语集要》记载:“隆多、青石为两山分离,不可合一。”隆多山险峻秀丽,绵延四方,顶有隆多寺,下有放生池,不少文人墨客登临,刻石赋诗。山上有八景,名曰:九台仙瑞、飞仙流泉、奇石抱梅、清雾绕翠、黄龙吐雾、赤城遗迹、过江白丝、群峰耸翠。《华阳国志·书志》记载:“德阳县有青石寺,山野肥沃,渔民有益。男女贞洁孝顺,乐山乐水,地利易生。”
两山与府河的远近不同。《元和县图》卷三十三载:“青石山在县(青石县)东南,水路五十九里。”可见青石山在府河之滨,龙多山距府河岸三十余里。宋嘉定青石文诗经《游龙多山》诗云:“我家在龙多西,出门山在望,拄杖行三十里,兄弟睡云间。”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家”(青石)与龙多山的距离。
(二)青岩子不是青石山
“青岩”与“青石”虽同音,意义相近,但毗邻府河,岩缝纵横,距青石县城水路五十余里,与《元和县图》记载的青石山大致相符,但青岩子与青石山的位置、疆土、遗迹、高低、地貌等均有不同。《华阳国志·书志》记载青石山“物产丰饶,有湖中垂钓之利”。经实地考察,青岩子在府河右岸,并不在青石县境内,周围也未发现史籍记载的历史遗迹。青岩子从府河岸到山顶约200米。此处山势陡峭,沟壑密布,土地贫瘠,不“易谋生”,更无“湖中垂钓之利”。这里并不是一个“赏山赏水”的地方。
(三)石景坝没有青石山
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民间传说,仔细分析地形地貌和历史印记,发现潼南上河镇石景坝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水路距离等与古籍记载的青石山、青石寺完全不符,石景坝一带也找不到青石山的踪迹。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当曲县设石景县。《元和郡县图》卷三十三载,河州石景县:“石似镜,故得名。”
三
长岭岗就是青石山
《潼南县志》1993年版《青石山考》一文提出青石山位于潼南,是古代巴蜀两郡的分界线。他们还从史料记载分析,提出了潼南县内与青石山相吻合的四个地方。一是东风乡溪步村溪步塘;二是安兴乡与双江乡交界的跳石溪;三是新林乡吉家坝的九界寺;四是东风乡与桂林乡交界的九界岗(九界岭)。对于青石山的具体位置,他们没有提出具体的论述,“望后人商榷探索”。
事实上,在《华阳国志》、《九州要记》、《益州记》、《元和县图》、《太平寰宇记》、《御地记胜》、《都史方舆纪要》、《蜀中广记》等地志中,先后零星地记载了青石山的地域隶属、水道距离、地貌特征、巴蜀界线和民间传说等。
根据古籍记载,我们在龙多山、青岩子、石井坝、下仙坝、长岭岗、大岩洞、洗步塘、观音场、莲花寺、桂林溪、九界岭、封门山(仁兴山、八面山)、铁顶寺、油槽坨等地进行了多次调查,特别是对长岭岗、大岩洞、瞻观音、洗步塘、高坎子、大坟包等遗址进行了反复比对调查。结合地形地貌、河流流域、历史记忆、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分析研判,认为长岭岗就是史籍记载的青石山。它位于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观音社区,背靠九龙山,面临大佛寺,紧邻府河。地域范围包括大岩洞、佛儿岩、高坎子、溪布塘、观音场、五虎石等江边石崖,青石寺就在佛儿岩上。
一、青石山所在地的历史依据
民国元年(1912年),从蓬溪县析出下东乡11镇,从遂宁析出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等17镇,设立东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潼南县。蓬溪、遂宁两地的地方志,对于我们确定青石山的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康熙年间《蓬溪县志》明确指出:“青石山在西步塘、观音场。”观音场是蓬溪县东乡划入潼南的集镇之一,位于潼南区桂林街道观音社区。西步塘是著名的老地名,位于府河之畔,今金佛桥北桥头堡东300米处。
《九省通志》载:“遂宁府无青石之佳,可用来铸钟磬。”清康熙年间《蓬溪县志》也载:“青石山在蓬溪县南约百里,与古遂宁相对。”潼南区桂林街道观音社位于蓬溪县南部,距蓬溪县城约百里,与县志相符。古遂宁县治在潼南区大佛街道下仙坝,坝内小街称“老场”。民国《潼南县志》卷二载:“遂宁废县,在今县西五里下仙坝,其城垣遗址,今为道路,当地人仍称其为城垣。沿河有烧焦的石头,当地人说是旧县堤遗址。”可见,古遂宁在潼南市金佛桥南端,即“老场”,而“古遂宁对面”的青石山,即为长岭岗。
青石寺已毁,其遗址在今“佛尔岩”上,即大雁洞旁的冲沙门指挥部建筑。刘林主编的《华阳国志》中关于德阳“青石寺”一文中说,青石山“水北距青石古县(玉溪)约五十里,东南距合川二百余里”。据测量,从青石坝到佛尔岩的水路约五十里;从佛尔岩到合川县城的水路约二百里,实际里程与《华阳国志》记载相符。
《益州记》云:“青石岭有九曲,又名九界岭,溪水从此流出。山下有九界镇,其东麓入贺州界。”又说:“风门山四面险峻,常有微风,故名。”民国三十年(1941年)《四川省潼南县图》标明“九界岭”在今桂林街道双坝村运河左岸。从王坝口一直延伸到夏家坝的九条山脊,又称“九岭岗”,距大堰洞、观音场约2公里。“风门山”是现在“九岭岗”旁边的一座人字形山。两山之间的地方叫高垭口,那里常年风大,故名风门。 “溪水从中流出”。据民国三十年(1941年)《四川省潼南县图》记载,九界岭的确流出多条溪水。桂林溪发源于玉溪镇刘家巷,流经金堆寺、天福寺,再经坝上、海螺坝、花园壕,经桂花园至仁兴山、九界岭、观音场,最后流入府河。另有桂花溪、龙潭溪经大石洞流入府河。
民国四年(1915年)《潼南县志》卷五《文艺年鉴》第48号《重修九台寺记》有清人奚继晖撰文:“废青石县,在府北五十里……所谓府北,即随州以北……远眺长江,青山云雾缭绕,翠柏文竹交织。从屋檐窗望去,可见玉溪清波,凤门清音,隔江锦屏……”这段记述,不仅介绍了古青石县的地理位置和府河一带的秀丽风光,也说明了青石县与凤门山的联系。
《元和县图》卷三十三载:“九街溪,县东三十六里,有九段,故名。”《元和县图》卷三十三具体记载了红岩嘴滩、坛官窑滩、太凉坨滩等。这些记载间接证实了青石县滩多,且多以“九街”二字命名地名。青石县有九街滩、九街溪,九街寺、九街镇均在九街滩岸边,九街溪与九街滩相连,九街滩与九街岭相连。仅就滩而言,今青石坝有青石滩。自下二里至朱峪溪至回龙坝,回龙坝至观音场有响水滩、朱潮石滩、关子口滩、九台寺滩、白鹿关滩、狮子岩滩等。张文安(1757—1815)到潼南玉溪时,曾有《晚到玉溪口》诗:“月云岭迷树海,梦里黄牛峡气喘吁吁。过险关一笑,回首六百零八险。”
(二)青石山地区古今地貌特征
《华阳国志》记载:“德阳县有青石庙。”《元和县图志》记载:“昔巴蜀有边界之争,数年不决。汉高帝八年,一日大雾,山自裂。”“其高九丈,为两国之界。巴蜀人恐天罚,便停止争战,为之建庙。百姓去采石,必先祭祀。” “据考证,长岭岗西起大雁洞,东至莲花寺脚,长约1500米,高30余米,宽约九丈,山脊两侧有坝。潼南属丘陵地带,山、坡、岭、丘陵的区分并不明显。严格地说,青石山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山,只能叫坡或丘陵,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坡岭岗。”长岭岗临江的岩壁上有一洞穴,洞深约10米,宽约4米,高约5米,人们称之为大雁洞。民国《潼南县志》记载,大雁洞“产石膏,可用来做豆腐,或拌入漆器。”它很好,可以入药,也可以煮汤,或者煅磨成细粉,可以治疮疡。”
《旧唐书·地理志》青石县:“因县内有青石庙而得名。”《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七青石县:“因县内有青石山而得名。”“青石县……产青石,可作磬。”“此山有天下最好的青石,可作钟磬。”其实,除了鲤鱼石、洗布石、五虎石、莲花石外,在大岩洞东侧长岭岗中段还有一块长约500米,宽约60米的巨石,形似巨鱼的背脊,石质坚硬,表面呈青灰色,纹理交错,长岭岗也可以说是一座石山。 1976年,潼南在全县上下的努力下修建了三跨石水电站,开挖了从三跨石至吉家坝、花坛桥、桂花口、蒋家坝、大堰洞、观音场的引水渠道,渠道长约15公里,宽30米,长岗岭部分被挖成渠。此段工程由复兴集团管理(电站建时,全县以村为公司、公社为营、区为组管理)。施工难度极大,其中一段长达300米,在石山底部10米深处,石色呈蓝黑色,石块一层层堆放,石块特别坚硬,锤子和钢钻挖起时火花四溅,敲击声清脆,石工浑身都是黑灰,洗脸、洗澡、洗衣服的水都是蓝黑色的。此外,三块石施工指挥部还在大岩洞、五虎石等地开辟了石料场,上万名石工在这里开凿了三年,源源不断地为三块石水利工程采石。长岭岗一带的很多巨石从此消失。如今,在排沙闸旁的佛尔岩陡岩、大岩洞旁的音乐园等地,仍可见到当年开凿岩石的痕迹。长岭岗段的运河河道两岸,也都可见当年开凿留下的小块青石。
幸晓峰的论文《三星堆遗址出土石壁的祭祀功能与音乐声学特征》指出,根据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报告,发出声音的石头来源可能是“古巴蜀制玉石器用石”、“青石即此原料”。并引用《华阳国志·书志》《九州要记》《太平寰宇记》等古书作为“德阳县有青石庙”、“青石山产青石,可作磬”“此山有天下青石之最,可作钟磬”的证据,明确提出青石山即今潼南县南部的青岩山。
大岩洞和长岭岗两边是几片平坦的平原,方圆3平方公里内有上坝、后坝、下坝、景天坝等,这里山川平原,土地肥沃,适宜谋生。富水河三面环绕此地,有龙潭溪、桂林溪、油槽沱溪,与《华阳国志·书志》中“湖中垂钓之利”的记载相吻合。随着潼南城市的发展,长岭岗早已不复存在,龙潭溪变成了巴渝大道,景天坝、观音场也成了多处居住区,人们争相购买在石头上修建的卓然水晶、柏林大厦、恒泰美庭等房地产项目,对石头地基十分喜爱。
3.青石山区历史记忆
《太平寰宇记》记载:“青石山在青石县,有一座十分庄严的寺庙。”大岩洞南约百米处的佛尔岩,因摩崖佛像而得名,又名立观音。建于此的寺庙已毁,其遗址前身为青石寺。此处寺庙位置极佳,雄伟庄严,气势磅礴,香火旺盛,信徒络绎不绝。后因年久失修,修葺中断,经书、书法文书已荡然无存。
《潼南县志》1993年版《青石山考》一文载:“青石山毗邻府河,相传山中有神鲤,舟船见之,皆毁。”府河中,佛耳岩下百米处,有一块巨石,名为鲤鱼石,高约十余丈,洪水时节,沉在水中。此处水流湍急,乱石较多,船夫若不小心,极易撞上乱石,船毁人亡。传说中的神鲤,即指这块巨石。可惜鲤鱼石在2008年修建金佛大桥时被毁。加之因修建潼南航电枢纽,此段府河水面早已化为湖泊,不再湍急。
在鲤鱼之下的河岸被称为高坎族,木马以下是的三个巨大的岩石。 。 的背部在石头上洗衣服可以实现所需的颜色。就像范·库伊(Fan Kuai)将石头装载到船上一样,富河突然变得动荡不安,海浪高八英尺,然后滚入富河,消失了。他离开了,没有人要预测。
“ ”的记录:“学者和妇女都是贞洁的,看着山脉,享受水,土地很容易居住。等等。大量的庙宇和繁荣表明,当时的村民们过着富裕的生活,并相信佛教,“学者和妇女是惩罚性的,看着山脉,享受着水。最后的安息之地,后来被埋葬在山上。”经过许多调查,发现贝米·大道(Baimi )的Huayi酒店有一个大坟墓。嗨。
的第136卷说:“ 认为,蓝色的神是一个,为洪水和干旱祈祷是非常有效的。这是自然的。当地面上的蓝色河水干燥,富河盆地被淹没,淤泥堆积了, 和的蓝色逐渐逐渐消失。
(iv) 是Bashu和之间边界的重要地标
的记录说:“过去,Bashu和在边界上战斗……一旦雾击中,岩石就破裂了。现在是相同的。从顶部到底部,裂缝是笔直的,就像一条绳子一样,就被拉动了。从弗什()河的岩石上,从秋天和冬天的烟雾中,水面在雾中浮出水面。
Lan Yong和Chen 在文章中还指出了“唐和歌曲王朝的历史记忆以及Bashu边界的恢复 - 还在历史研究中的“后代记忆”的科学应用:BA和Shu之间的带状BA和SHU之间的曲折时期和Qin and shul and shul and shus and shus and shul and of the shul and 。巴舒形边界的大致方向恢复了。西线位于贾古安县(现为旺谷县的贾古安镇) - 吉安()...彭奇县(现为彭奇县西北部的镇) - (现在是Yuxi town town town )的 ( )从此,可以看出, 和古代县肯定在Bashu王国和Bashu县之间的边界线上,毫无争议的是, 是古代Bashu边界的重要地标。
在周的王朝中,汤南地区属于朱纳河(汤南河(Fu)河周围的地区,北河(Shu)的王国属于shu王国,而Qiong河周围的地区则属于BA王国,并在QIN统一的王国中。汉朝西部的高恩(Gao),汤南()的富河(Fu)河( of )县属于吴恩()县。河仍然属于县。根据汤南()的历史隶属关系的变化,在1941年的“汤南县地图”上的标记,以及 的位置,我们大致提议了Bashu王国与Bashu and to towns 。 , ,Lijia Pass,,,,( ), 到。
特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