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巴陵考古持续引起公众关注。其中一张公开发布的陶俑照片非常特别:三尊陶俑中的一尊脖子和脚踝上戴着生锈的刑具,右腿缺失;其中一尊陶俑的脖子和脚踝上戴着生锈的刑具,右腿缺失。其中一名只在左脚踝处佩戴刑具;另一个则遭受酷刑。惩罚(部分头发被剃掉)。据了解,这些佩戴刑具的囚犯雕像可能是首次发现。这些囚犯雕像可能是谁?
△江村K27墓出土的犯人俑
汉墓考古队副队长曹龙:囚人俑与“中嗣孔印”来自同一个坑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汉墓考古队副队长曹龙介绍,蒋村墓东北部一号发掘点共发掘了三个发掘坑,另外还有五个发掘坑。西南地区2号发掘地出土。 。目前,二号发掘地的发掘及清理工作已完成,出土文物已提取至白鹿原考古基地进行修复保护。一号发掘场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 2号发掘点和27号外藏坑出土囚犯俑不足十件。有的脖子和脚上都戴着刑具,有的只在脚上或脖子上有刑具,有的则是被剃光头的犯人。 。 “有趣的是,囚犯俑脖子上戴的铁夹子是朝上的,之前很多人都以为是朝下的,与脚上的铁刑具相连。铁夹子朝上的主要作用可能是以便在众多人中辨认出犯人。”
曹龙说,从目前的发掘资料来看,这是首次发现囚人俑。同坑中还出土了明代的官印“中嗣孔印”,象征着皇帝对地下世界的统治,而中嗣孔则是管理国家大型建筑工程的机构名称。 “汉初,经过农民战争和秦末经济衰退,农民不得不种植庄稼,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汉文帝与百姓休养生息,不愿意用农民来建设国家大型工程一般都会使用囚犯,所以这个坑里出土的这些文物象征着钟司空等负责建造的机构的职能,以及参与建造陵墓的劳动力。”
汉景阳陵博物馆工作人员也表示,汉景阳陵博物馆展出的陶俑中,确实没有直接佩戴刑具的刑具,但有从犯人墓地出土的真实刑具,单独显示。
据了解,秦汉时期,囚犯是指被判处一定期限剥夺自由的罪犯。土原指充当徭役的平民。由于长期被监禁的囚犯也要服刑,所以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囚犯或罪犯。秦法根据罪行的轻重,将犯人分为纹身、廓形、成旦中、万成旦、桂心、百残、地衣、丝口等。其中,纹身是犯人脸上的刺青,而廓形是斩鼻子。西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废除了肉刑。城旦(又是古代刑罚的名称,指筑城时的数年劳动)只是剪掉长发,在脖子上戴上铁钳,以取代过去的刺青或刺青。这种城丹,叫做坤干城丹。
△冈村K27墓出土印章一套
王双槐教授:这是一个新的发现,也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双槐在看过罪犯俑照片后表示,这些罪犯俑非常有特色,以前从未见过,应该是一个新发现。秦始皇陵附近发现了一座囚犯墓,并发现了许多囚犯的尸体,但从未发现过这样的囚犯雕像。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陵历时38年才建成。最初每天有1万多人,后来增加到10万多人。最后,到秦始皇下葬时,人数增加到每天超过50万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囚犯。 。汉景帝杨陵墓中发现了不少陶俑,但佩戴刑具的陶俑似乎从未见过。在皇陵中,这可能是第一次发现佩戴刑具的雕像。
“这些监狱俑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陵墓外的坑是中央各部门开凿的,自然体现了各部门的职能。中央有司法部门,中央和地方都有监狱,本来就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而法律是用来禁止暴力和惩罚强奸的,这些监狱雕像的出现也可能反映了黄的实施。 ——吕后的老挝思想,但是从文帝以后就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所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思想的统一成为发展的必然。”
“俑所佩戴的刑具是真实的。秦代的法律比较严格,肉刑也比较多。汉代的法律也保留了一些肉刑,但是比较轻。比如坤刑就是剃掉头发,这是最轻的惩罚,主要目的是羞辱人,就像在人脸上纹身一样,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囚犯,汉文帝时期采取了一些缓解阶级的措施。一方面要解决政治问题,经济上要加强中央集权,要依靠人民感情,大幅度减免赋役,发展社会经济,弘扬淳朴音乐之风。即使如此,也不可能彻底消除社会上的犯罪行为。”
华商报记者马虎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