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浏河公墓官方网站

官方热线: 021-31423825

24小时热线:13671682876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31423825, 13671682876(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河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反感父亲买堂叔七亩地35年后毛泽东竟将堂弟接到北京当面道歉

发布时间:2025-06-26 16 浏览: 18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贻昌,字顺生,通常被称作毛顺生,他是湖南湘潭的一位传统中国农民,在当地乡人眼里,他因精明能干、勤劳节约而闻名,毛顺生不仅勤俭,还颇具经商头脑,身为家中独子,他少年时目睹家中负债累累,甚至连祖传地产都被典押出去,于是立志要重振已经破产的家庭

毛顺生

为还清外债,毛顺生 16 岁就出外参军打仗,攒了一笔饷银后便退伍回到家乡,开始白手起家。他多年精打细算,最终典回了家里的田地,还积累了好几千银元的本钱,做起稻谷、贩猪生意,成为当地屈指可数的“富农” 。

不过,让毛顺生深感失望。他的长子是毛泽东。毛泽东对于继承家中的生意和财富毫无兴趣。他也根本没有毛顺生的经商头脑。毛泽东不但在外出贩猪时把所获货款全都送给了乞丐。还常抱着书一看就是半天。他对做农活当学徒毫不热心。毛顺生恼怒不已,甚至在客人面前责骂毛泽东,说他“懒而无用”,这使得13岁的毛泽东气愤之下开口与父亲顶撞,后来,毛泽东回忆童年经历时曾说:“我斗争的第一个资本家是我的父亲。”

父子俩个性同样执拗,因此对峙了数年,不过,最终毛顺生选择向儿子让步,他不但答应了毛泽东外出求学的要求,还听从毛泽东的劝告,不再锱铢必较、唯利是图,而是热心于在家乡铺桥修路的公益事业。1917年起,毛顺生因败兵勒索损失了不少财产,又因强盗抢劫损失了不少财产,还因妻子病重损失了不少财产,然而他却仍然积极捐献。1919年上半年,在去世前不久,毛顺生还参加了在韶山嘴前韶河修筑石拱桥的义务劳动,并且捐洋4元。

毛泽东故居

1919年10月5日,母亲文七妹病故,毛泽东返乡奔丧,他把虚岁五十的父亲接到长沙同住了一段时间,他与父亲毛顺生、堂伯父毛福生、弟弟毛泽覃一起前往照相馆拍了张合影,令他没想到的是,这竟是他与父亲唯一的合影,也是他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1920年1月,三个月后,毛顺生因患急性伤寒症猝然去世,这给毛泽东留下了无尽的哀思,也留下了无尽的怀念。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再次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在父母亲的墓前深深地鞠躬三次,满怀深情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最终理解了自己的父亲,父亲既平凡又不平凡。父爱像山一样沉重,如果没有毛顺生一生的辛勤积累,就没办法送毛泽东读书识字,更没办法支持他到50里外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如果没有毛顺生对儿子的严格要求,也塑造不出毛泽东坚强独立、吃苦耐劳的个性。

人到晚年的毛泽东,终于在心底与父亲真正言和。

1、反感父亲购买堂弟七亩水田,毛泽东一生心怀愧疚

毛家居住在偏僻的韶山冲,那里风景秀美,却有些与世隔绝。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13岁时与比她小三岁的毛顺生订婚后,便被送到毛家生活。毛家周围农户不多,富农更是少见。文七妹每次回唐家坨的娘家,都会向家人讲述韶山冲的荒凉与偏僻,哭诉毛家人丁稀少,家务事和田间劳动都需忙碌,深感生活困窘。

其实,毛家当时已经濒临破产。

毛泽东的曾祖父毛四端一生辛苦,拥有45亩田,他育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毛恩农,字德臣,以及毛恩普,字翼臣,即毛泽东的祖父。1878年,兄弟俩进行分家,长子毛恩农有三个儿子,分得30亩田,次子毛恩普仅有一个儿子毛顺生,分得15亩田。

风景秀丽的韶山冲

毛恩普为人老实厚道,不擅长经营。他家的家庭负担不算重,然而却始终生活得很清贫,收入无法满足支出。他原本计划借债来购置土地,以此增大家业。可是因为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最终不但背负了累累债务,还将自己的土地典押了出去。

1885年,文七妹18岁,与15岁的毛顺生结婚后,家中有毛恩普、文七妹、毛顺生三口人,然而却欠下了大笔外债,只能依靠六七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 。

毛顺生彼时已然成年,相较于父亲毛恩普,他识字,会算账,精明且能干。见家中贫困至极,他便早早起身劳作,天黑才归,耕田、喂猪、砍柴、捕鱼,诸事皆做。吃过晚饭后,又在油灯下编起草鞋。尽管他无时无刻不在劳作,然而债务却日益沉重 。

新婚第二年,毛顺生年仅16岁,无奈之下外出从军,过了几年,他带着积攒的一笔饷银回到家乡,开始四处做小生意以及从事其他营生,凭借着超乎常人的辛勤与节俭,最终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外债,还将家里的15亩地全部赎了回来。

毛泽东最早的照片

据毛泽东1936年在延安与斯诺谈话时回忆:

这时我家有十五亩田地,成为了中农,依靠这些田地能够收获六十担谷。一家五口一年总共吃三十五担谷,也就是每人七担左右,如此每年会有二十五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攒了一点资本,后来还买了七亩地,这样我家便有了“富农”的地位。我们每年有四十九担谷的剩余,我的父亲凭借这些渐渐富裕起来。

在共产国际已解密的档案当中,毛泽民为毛泽东填写的《履历表》里,第28项“父亲”那一栏,清晰地记载着:

毛顺生,三十岁以前专门从事耕种,三十岁之后,耕种之外还兼做农村贩卖商业。按照中国苏维埃阶级分析,最后三年属于富农。他原本有祖田十五亩、半栋房屋、两块柴山,但是负债很多,经过辛勤努力,在1915年买下叔父的七亩田,可依旧负债。1915年到1918年商业发展顺利,得以成为富裕的中农。

共产国际解密档案中的”毛泽东履历“(毛泽民填写)

不过,正是由于毛顺生从别人那里买下了这七亩地,毛泽东心里对父亲生出了极大的反感,他将一心想着发家致富的父亲视作一个为富不仁的“资本家” 。

毛顺生买的这七亩水田,是他堂哥毛菊生的财产。

毛菊生是长房毛恩农的儿子,毛恩农分得30亩田后分给了三个儿子,因家人多地少,毛菊生生活艰辛,全家仅靠七亩水田勉强维持生计,他家的光景远不如毛顺生家。毛泽东与母亲文七妹对相邻的毛菊生家满怀同情,时常给予接济,而毛顺生早就觊觎这七亩优质水田,在毛菊生处于最艰难时刻,他趁机买下了水田。

这七亩地,使毛顺生成为每年能剩余“四十九担谷”的富农,却致使毛菊生完全沦为无产阶级,所以,少年毛泽东和母亲竭力反对此事,劝毛顺生别因这七亩田伤了兄弟情义,毛顺生却回应称:“我用钱买田,他卖我买,理所当然。这与兄弟与否无关。”

少年毛泽东

毛顺生有了22亩地,很快他手中的资本滚动到了几千元,他用富余的钱翻盖了家里的五间半茅草屋,为儿子们建造了居室,还扩建了一处大房子,这处大房子有连居室、农具室、碓屋、牛栏、柴房共13间半房屋,屋顶上加盖了青瓦。

毛泽东的内心一直因这件事感到不安,建国之后,他把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接到北京,毛泽连也就是“九阿公”,毛泽东当面道歉说道,旧社会的那种所有制,让兄弟之间都不顾情义,自己的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在买二叔那七亩田的时候,只想着自己发财,完全没有手足之情,谁来劝说都听不进去 。我后来对这些事进行思考,从而认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只有对这个社会进行彻底改造,才能够根绝这类事,基于此,我下定决心去寻找一条能够解放穷苦农民的道路。”

父亲进行严格训诫,这让毛泽东觉得他是个“严厉的监工”,并且毛泽东也因此受益一生 。

毛顺生和文七妹结婚以后,连续生了两个儿子,然而这两个儿子都早早夭折了,一直到1893年毛泽东诞生,文七妹征得公公的同意,将毛泽东带到娘家,用心照料了几年时间,之后才把他带回韶山冲。

毛顺生对长子寄予厚望,这个长子聪明过人,他寄予厚望的表现方式是要求格外严格,毛泽东八岁时,刚从外婆家回到韶山冲,就被父亲要求下田干活,要割草,要放牛,要施肥,要锄地,样样都学。

毛顺生那时已在银田寺的“长庆和”米店参股,和“祥顺和”“彭厚锡堂”等店有了商务往来,还印了名为“毛义顺堂”的纸票用于周转,当地农民拿着这种纸票能在杂货铺买日用品。

毛顺生家境日益富裕,可他丝毫没有懈怠,他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那就是:“吃不穷,用不穷,不会算计一生穷。”“谁会盘算,谁就能过好日子。”“你不会盘算,就是给你金山银山,照样过穷日子。”

毛顺生会盘算,为了尽快发家,他只雇了一个长工,平时让妻子下田劳作,还让年幼的儿子们一起下田劳作。

毛泽东小时候跟着开蒙馆的八舅文正莹读书认字,学会了算帐。回到韶山冲后,毛顺生让八岁的长子晚上帮他记帐,白天还要下地干活,不准他有一刻闲着。要是毛泽东想抽空看点书,就得飞快干完农活,这样才不会被父亲找茬 。

电视剧中的毛顺生

毛顺生在伙食方面十分吝啬,他只给孩子们提供最粗劣的饭食,平常连一文零花钱都不给。每月十五的时候,他会给长工煮鸡蛋加餐,然而毛泽东兄弟却没有这份待遇。这使得毛泽东觉得自己的待遇还比不上长工。他曾经回忆说父亲是个“严厉的监工”,“脾气暴躁”,“经常打我和我的弟弟”。不过,经过毛泽东多次斗争后,从13岁起,毛顺生承诺不再打他 。

毛泽东14岁的时候,就能够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走上很远的路去送米,干农活的时候,他既勤快又麻利,养鱼、碾米、打桐油这些活计,他样样都是行家。只是,毛顺生并不支持儿子渴望走出山村去读书的想法 。

文七妹与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在长沙合影

毛顺生觉得,毛泽东身为长子,理应早点成家,生儿育女,要把父亲靠白手起家挣来的家产进一步发展壮大,所以,他把毛泽东想出外读书的想法看作是“不孝和懒惰”,父子俩常常为此发生争辩,毛泽东后来曾感叹那时家中父亲是“执政党”,他自己和母亲、弟弟们乃至还有长工都是统一战线的“反对党”。

1909年夏天,湖南、湖北因暴雨发生洪灾,进而造成粮荒,到了1910年,长沙米价连续上涨了两三倍,饥民开始抢夺大户,毛顺生的一车米也被抢走,他十分愤怒,觉得饥民的抢劫行为是违法的,也是不义的。

毛泽东当时还在私塾读书,他与父亲观点相反,他同情饥民,他跑到毛家宗祠与族长毛祖渐理论,他要求开仓卖粮给贫苦族人,穷族人们最终获得了粮食,毛顺生因儿子的“不规矩”受到族长责罚,毛顺生气愤地中止了毛泽东的学业,毛顺生把儿子送往湘潭的宽裕枯粮行当学徒 。

毛泽东当学徒时深感郁闷,除了每天稍微招待一下顾客,其余闲暇时间,他整天都关在楼上读书习字。有一天,毛泽东留下一首诗后就不辞而别了,诗里写着:“沙水对着沙洲,源源不断地流淌。人住在人的脚下,什么时候才能等到出头之日呢?”

亲戚们进行说和,出走多日的毛泽东勉强同意,回到家里,与父亲商谈。

青年毛泽东

毛顺生看到儿子已然长大成人,相貌堂堂,心里明白没办法再迫使他顺从自己的意愿,只好听从毛泽东的表哥文运昌的劝说,觉得毛泽东外出读书能够学到“更好的赚钱办法”,于是同意17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前往50里路外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

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在当时非常有名,它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湖南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中的一个,这里还是湘乡、湘潭、浏阳等地乡绅、富室子弟读书的地方。开国大将陈赓曾在这所学校读书,开国大将谭政也在这所学校读过书,陈赓是湘军名将之后,谭政是世代绅商,他们两人的家境比毛泽东要好得多,要是没有毛顺生多年经营成为富农后的财力支持,毛泽东是没办法入读这所学校的。

毛泽东在激动的情绪下,内心充满感激,因为父亲能够改变原本的想法,转而支持自己的理想,于是他特地创作了一首仿日本“维新三杰”西乡隆盛的《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身材魁梧、意志坚定,像父亲一样,从此走向了广阔天地,毛顺生一辈子勤俭盘算,目的是兴自己的小家,然而毛泽东志气不凡,有着更大的格局,他想的不只是“齐家”,还有“治国平天下”。

不过,父亲倔强的品性传承给了毛泽东,父亲执着的品性传承给了毛泽东,父亲吃苦耐劳的品性传承给了毛泽东,这些品性带给毛泽东很多益处。后来,毛泽东回忆往事时曾感叹:“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这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是父亲的严格要求,让毛泽东从小培养了克勤克俭的传统美德,让毛泽东从小培养了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让毛泽东从小培养了生活朴素的传统美德,让毛泽东从小培养了执着坚定的传统美德,最终帮助毛泽东一再突破事业上的困境,一步一个脚印地率领中国人民走向了民族独立之路。

他斗争的第一个“资本家”是父亲,父亲晚年接受了儿子的革命思想。

毛泽东在外婆家长大,外婆家人口众多且知书达礼,他还深受自己母亲文七妹的影响,所以他的个性与父亲不同,他不看重个人的钱财利益,为人重情重义、胸怀广阔。他曾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表示,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损人利己的,一种是利己而不损人的,还有一种是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就属于第三种人。他信赖母亲,也崇拜母亲的利他主义。

毛泽东曾对斯诺回忆,母亲随时愿意接济他人,她怜悯穷人,在荒年穷人前来讨饭时,她常给他们饭吃,然而若父亲在场,她便不能如此做,因为父亲不赞成施舍,为此我家多次发生争吵。

毛泽东无疑是赞同母亲的,有一年夏荒时节,一个远房贫苦族人毛乾吉与弟弟、嫂子一起到上屋场讨米,当时毛泽东正在门外糊泥巴粪墙,且还没吃早饭,他看到来者衣衫破烂、满脸饥色,于是让他们在台阶上先坐一会,接着让母亲端来饭,又夹了些菜给乞讨者,等乞讨者们吃饱了,他才回堂屋吃早饭。

还有一段时间,毛泽东上学时带的饭比毛泽民多。放学后,晚饭时毛泽东却吃得比谁都多。母亲文七妹看出异样,一问才知道,毛泽东的班里来了个新同学。因为家穷,这个新同学没饭带。于是,毛泽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了一半给同学吃。而他怕父亲骂,所以瞒着家里没有说。文七妹疼爱地摸了摸儿子的头,称赞了儿子的举动。此后,她总让毛泽东带上足够两个人吃的饭菜。

毛泽东家有个邻居叫李南华,他平时租种毛家的两亩水田,还是毛顺生家的长工。毛泽东和母亲看到他家生活贫困,经常给予帮助。有一年,天气干旱少雨,李南华两亩地的收成还不到往年的一半,他去找毛顺生希望能减租,毛顺生勉强同意少减一点。第二天,毛顺生外出后,让毛泽东去李家催租。毛泽东一走进李家,就察觉到李家生活很窘迫。于是他只字未提交租的事,而是回到家中,打开谷仓,在谷子上扒出一个高高的谷堆,宣称这是李家刚交的租谷,从而瞒过了父亲。

长大后,有一回,毛泽东出门帮父亲卖猪,走到半路上时,他碰到了饥民,于是就把卖猪所得的钱全部送给了那些乞讨的人,毛顺生听闻此事后,大发雷霆,气得一连几天都没说话,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一辈子克勤克俭,一心想着发家致富,怎么却生了这么一个“败家子” 。

毛泽东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绝不是看重那些蝇头小利的人,他坚定地觉得个人利益绝不能摆在第一位,而要服从于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所以,即便他当时还是个未长成的少年,却已对自私自利的举动格外鄙视,父子之间常因观念不同产生碰撞,毛泽东甚至还幽默地讲过父亲是他“斗争的第一个资本家” 。

辛亥革命爆发后,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新思潮开始传播到各地,大半生只想振兴家业的毛顺生终于理解了儿子的追求,他开始变得乐善好施,具备了一定的家国情怀,不过,这种“斗争”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改造。

1917年,地方军阀混战,民生艰难,毛家位于偏僻之地,横遭几场祸事,败兵几次上门勒索,家中还闯来一群强盗,文七妹又接连生了几场重病,毛顺生辛苦积累一生的财产损失惨重 。

在这种情境下,毛顺生没有只心疼自己的家业,而是对当地公益事业更热心,他不再是当年自私愚昧的富农,他已经理解了百姓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道理。

1919年上半年,韶河在韶山嘴前,石拱桥于此处开始修筑,修筑需花费108元银洋,毛顺生年近半百,他不仅前去参加义务劳动,还特地捐洋四元,其捐款是其他人的两三倍,在个人捐款中位居第三名,这是儿子给他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毛泽东的“斗争成果”。

1919年10月,文七妹患上淋巴腺炎,因并发症而去世,为母亲办理丧事之后,毛泽东深切感到多年在外奔波求学,没能好好陪伴父母,于是特地把父亲接到长沙一同居住。

毛泽东与父亲唯一的合影

在父亲五十岁虚岁生日那天,毛泽东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酒席,邀请堂伯父毛福生和几位挚友前来作陪,为父亲庆祝寿辰,饭后,他和弟弟毛泽覃一同陪着父亲、堂伯父前往照相馆合影,这也是他与父亲仅有的合影。

不久,毛泽东带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在北京向北洋政府请愿,目的是把在湖南胡作非为、杀人如麻的军阀张敬尧赶走,与此同时,毛顺生返回了韶山冲。

1920年1月,毛顺生突然因患急性伤寒症离世,那时毛泽东身为驱张代表团团长正在与段祺瑞政府进行谈判,没办法赶回湖南处理丧事,只能由弟弟毛泽民操持丧事,毛泽东的私塾老师毛麓钟特意代他作了一副泣父挽联:

“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

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直到半年之后,张敬尧因压力辞去湖南省督军一职,“湖南驱张运动”取得成功,毛泽东这才返回韶山,去祭拜父亲的灵位。

毛顺生、文七妹合葬墓

这并非是毛泽东不孝顺,而是当时湖南督军张敬尧带领北洋军队做了许多坏事,他进入湖南时宣称“三日不封刀”,屠杀革命党人,向洋人出卖矿权,肆意妄为,被湖南百姓称作“张毒”,如果不尽快将其驱逐,上千万湖南百姓就无法迎来安宁的日子。

父亲去世后,毛泽东带着两个弟弟以及一个妹妹,全家人踏上了革命道路,弟弟毛泽覃、毛泽民和妹妹毛泽建后来都成为了革命烈士,毛泽东自1927年离开家乡后,路途遥远,一去便不再归来。

1959年,毛泽东在韶山冲的两天一夜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66岁时返回故里,他站在父母墓前,沉思了一会儿后说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此时的毛泽东肯定想起了父亲当年一刻不停劳作的样子 。

接着,他来到上屋场老屋,站在父母遗像前,神情肃穆,沉默许久后喃喃自语,随后对着众人感慨道,那个时候医疗条件极为糟糕,虽然他们年纪尚小,可还是离世了 。

当年晚上,毛泽东心绪有些激动,他对陪同前来的罗瑞卿说道,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然而生我者是父母,教我者是党、同志、老师、朋友,这一点还得承认 ,他还说我下次回来,还要去看他们两位 。

他内心对父母亲的怀念,其实是极为深沉的。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31423825
24小时咨询热线:13671682876(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31423825

13671682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