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于杨根思的英勇风范赞叹不已,然而,又有多少人知晓这位烈士的英魂最终归宿何方;人们时常提及黄继光的英勇壮举,然而,又有几人知晓这位英雄的遗体埋葬于何处?1950年、1953年,门两侧那对醒目的数字映入眼帘,向笔者揭示了这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是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杨连第等825位归国志愿军烈士遗骸的安息之地。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杨根思之墓
,这个数字值得被所有人铭记。
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26日,无数志愿军战士英勇捐躯于朝鲜战场。若你前往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上将一一镌刻着他们的名字。
他们既是父亲,也是儿子,更是兄长,每一个称呼背后都承载着一份忠诚的灵魂,同时,也蕴含着一份分量十足的情感与怀念。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黄继光之墓
即便在已确认烈士身份的名单中,仍有众多英灵的安葬地尚未明朗,然而,来自四面八方的烈士子女们,每一步踏入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一见到那座高3米、宽1米、长达200米的环形英名墙,由黑金沙花岗岩精心打造,便如同找到了他们亲人的足迹。
2021年2月,春节假期刚刚落幕,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讲解接待科的负责人王春婕重返岗位。一份包含2000余位烈士名字的名单,让原本平静的工作氛围瞬间变得紧张。来自黑龙江的某陵园通过正式函件,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寻求帮助,希望核实这2000多位烈士的姓名和其他相关信息。
二月时节,辽沈地区的气温骤降,寒风凛冽。王春婕及其8位同事,每天清晨踏入陵园,首要任务便是前往烈士英名墙,逐一核实烈士的个人信息。事实上,自去年开始,上级单位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详尽的烈士名录,然而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我们仍旧坚持由专人逐个核对每一个名字。
九位员工,在十五天的辛勤努力中,经过无数次的仔细核对,他们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欣慰的笑容。
对烈士的敬意,亦是对我们自身的尊重。王春婕的话语,既简练又充满力量。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邱少云之墓
3/1133
截至目前,归国志愿军烈士的遗物数量累计超过7000件。其中,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内收藏了1133件。馆内陈列的志愿军烈士遗物大多与前七批从韩国归来的志愿军烈士遗骸一同抵达,仅有三件例外——分别是烈士冉绪碧生前所用的一盏煤油灯、一个书箱以及一个算盘。
2019年9月29日,在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退役军人事务部举办了一场特别的仪式——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认亲。来自全国各地的6位烈士的家属,为了与亲人重逢,纷纷来到了陵园。
仪式落幕之后,工作人员注意到烈士冉绪碧的侄儿冉方章从携带的布袋中取出一株蒲公英。他说:“我想将这来自家乡的蒲公英种植在烈士身旁。”尽管老人的普通话发音不够地道,但他的话语却足以让在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感动得热泪盈眶。
陵园中,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蒲公英得以栽种。翌年夏日,这些蒲公英的种子预计将随风飘散。老人凝视着蒲公英良久,然后缓缓开口,“在我家中,存放着叔叔的三件遗物,我愿意将它们捐赠给你们”。
肖淑芬,这位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园长,语气坚定地承诺道:“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我们必定亲自前往,将这三件遗物取回!”
10月24日,陵园的工作人员们来到了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的龙兴村16组,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履行与冉方章老人的约定。
提及那日情景,肖淑芬情绪高涨。“我们乘坐了当地人称谓的‘拉脚车’。车行途中,我询问龙兴村的具体位置,有人好奇地询问我前往龙兴村的缘由,我告知是去寻找一位烈士的家属,未曾想,他竟自称是龙兴村的村书记!”
在书记的引领下,陵园的工作人员首先抵达了龙兴村的村委会,紧接着,他们又紧随工作人员的脚步,深入到大山腹地。沿途,盘山公路蜿蜒曲折,他们驾车行驶了大约一个小时,最终抵达了一个既无村落又无店铺的偏远之地,那里正是冉方章老人的住所。
实际上,在众多烈士家属在搬迁或是房屋改造的过程中,不少烈士的亲笔信件和珍贵照片等重要物品不幸丢失。而冉方章之所以能够将烈士的遗物保存得如此之好,这与他们家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隐蔽、住所变动频率较低是密不可分的。
或许,这三件遗物,它们似乎命中注定要落入我们的手中,而那些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也将注定永恒地流传于世。肖淑芬如此说道。
203、53、24
我打算向英雄献上一束鲜花,“我已撰写了一封书信,期望能为其诵读”。每当清明节至,陵园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从晨至暮不绝于耳。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陵园的员工们不得不通过网络进行云祭扫,为每一位烈士进行扫墓和献花仪式,同时,他们还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将祭扫过程呈现给烈士的家属,这一举措无形中使得他们的工作负担大大加重。
照片中鲜花点缀,信件已布置妥当;“来自山东的烈士,为此我们特地邀请了山东籍的同事来朗读信件”……
清明这天,王鸿雁灵机一动,提议道:“不如我们用正字来记录,看看一天能接到多少电话。”夜幕降临,下班前,王鸿雁查阅了记录本,发现办公室里的三部电话,用正字累计起来,竟然达到了惊人的203个。
在接听每一个电话时,都必须细致地做好记录,不论对方提出的要求能否得到满足,都必须及时给予回应。肖淑芬作为烈士陵园的负责人,之所以对电话接听的要求如此之高,是因为她深知,虽然对我们而言,接听电话可能只需短短的几分钟,但对于烈士的家属来说,这可能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幸运的是,众多原本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视为寻亲终点站的烈士家属,竟然在此地意外地获得了惊喜。
自2008年起,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携手当地媒体共同推出了“期待重逢·寻找烈士亲人”的公益活动。该活动历经数年,已成功为53位烈士寻找到他们的亲人。如今,这一数字仍在持续攀升之中。
接听电话、核实信息、整理英烈遗物以及相关资料,这些看似平凡的任务,却因持之以恒的坚守而显得格外非凡。
今年清明节期间,烈士陵园接收了24封不同年龄段的来信,信件中包含了来自88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的笔迹,同样也有来自当地小学生的真挚问候,更有烈士的家属寄来的一缕头发,他们希望通过DNA检测技术,寻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
陵园的工作人员在多数情况下所能提供的仅是慰藉与感激之词,然而,这36位员工却以诚挚之心对待每一位烈士家属,通过点点滴滴的行动,恪守着对英烈的庄重诺言。
烈士家属们长期压抑的情感,在郁郁葱葱的松柏间得以宣泄。他们对于烈士生平的诸多疑问,终于在排列有序的墓碑间找到了答案。那些伴随他们大半生的深切怀念,也终于在巍峨耸立的烈士纪念碑和镌刻着烈士英名的纪念墙上,找到了寄托之地。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塔
他们,终于可以在烈士坟前献上一束鲜花。
然后,让绵长悠远的思念之情,静静流淌。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