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蒋介石的妻子是宋美龄,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蒋介石的浙江奉化故乡,还隐藏着一位比他年长五岁的前妻——毛福梅。
蒋介石自小丧父
毛福梅出身于一方乡绅世家,蒋介石则隶属于奉化县溪口镇的富豪之家,位列其中之十。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生于公元1863年,逝于公元1921年,她是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的第三位妻子。蒋肇聪,生于1842年,卒于1895年,凭借其精明的经营之道,使得家财丰厚,因而被纳入溪口镇十大富户之列。
天有不测之变,当蒋介石年仅八岁时,其父不幸离世,将孤儿寡母三人(蒋介石尚有一个同母妹妹)留在了世间。蒋介石的同父异母哥哥蒋介卿(生于1975年,逝于1936年),比蒋介石年长十二岁,早已对蒋介石母子心生不满,便趁机提出分家。蒋介石的母亲,身为弱质女流,难以抵挡(自父亲去世后,家事便由蒋介卿掌管),而年幼的蒋介石仅有八岁,遭受了同父异母哥哥的欺凌。最终,蒋介石母子三人仅分得家中一小部分财产,勉强维持生计。
少年时代蒋介石和毛福梅的封建婚姻
1901年,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选中了同乡乡绅之女毛福梅(1982年至1939年),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蒋介石接纳了这位比他年长五岁的妻子。
两家均为当地显赫的家族,因此他们的婚礼自是盛大而庄重,鞭炮齐鸣,花轿缓缓驶入家门。婚礼仪式刚刚结束,几个孩童便迫不及待地去拾取地上散落的鞭炮。蒋介石当时年仅十四岁,竟也混在其中,一同捡拾炮竹,对婚礼的真正意义一无所知。毛福梅的面色阴沉,燃放鞭炮象征着欢乐,但婚姻与鞭炮却不应相提并论,因为鞭炮一旦燃放便消失无踪,寓意不吉利,当地还有一句俗语:
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
此事就此作罢,蒋介石年纪尚轻,而毛福梅亦颇具雅量。然而夜幕降临,本应是洞房花烛的美好时刻,蒋介石却未步入洞房,而是选择前往母亲王采玉的居所安寝。
古时崇尚的是女子出嫁后须顺从丈夫,即便毛福梅心中不悦,她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对这位年轻的丈夫心生怨气,只能将苦水往肚子里咽。两年时光平淡无奇地流逝,1903年,蒋介石年满十六,计划前往奉化县求学,同时将毛福梅一同带往。一方面,他已习惯了毛福梅的照料;另一方面,毛福梅未曾受过教育,不识文字。恰逢奉化县城开设女子学堂,不少家境优渥的家庭纷纷将女儿送往新式学堂。于是,蒋介石决定让毛福梅也去读书识字。然而,毛福梅在新学堂中显得颇为尴尬。
学堂里主要是七八岁的小女孩,毛福梅却已年满二十一,为了丈夫,她不得不厚颜无耻地逐步融入这个新环境。于是,毛福梅踏上了她的启蒙之路。然而,当她逐渐适应这种学习生活之际,蒋介石因顽皮捣蛋被学校除名,毛福梅无奈之下,只得随丈夫蒋介石一同回到溪口镇。
毛福梅的婚姻开始有危机
到了1906年,蒋介石受到清末反清思想的触动,决定前往日本军校深造。然而,他的母亲王采玉对此持反对意见,而妻子毛福梅则表示支持,她觉得只要丈夫能成就一番正业即可。于是,蒋介石在19岁那年独自前往日本振武学校(一所非正规学校)留学,而毛福梅则留在家中照料婆婆。
蒋介石此次可谓是完全释放了自我,尽管昔日二人关系并不融洽,毛福梅尚能时常见到他,他们还能同住一屋,然而自从蒋介石赴日本深造,即便是在假期归国,也很少返回故乡。
蒋介石毅然前往繁华的上海,那里充满了诱惑,这一行让他有幸结识了孙中山、陈其美、胡汉民、张群、戴季陶、何应钦等国民党的重要元老,这些经历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对他在政治道路上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07年,蒋介石迎娶了姚怡成作为妾室,她曾是风尘女子,蒋介石初次见到她便心生爱慕,为她赎了身,并安排了“金屋藏娇”的待遇。面对这一突变,毛福梅束手无策。在那个时代,三从四德是女性的行为准则,男子纳妾四妾是常事,若毛福梅提出反对,便可能触犯“七出之条”的禁忌。
蒋介石长期未归,毛福梅孤身一人守着空荡的住所,蒋介石的母亲见状心有不忍,于是带着毛福梅一同前往上海寻找蒋介石,坚持要求蒋介石留下毛福梅来照顾自己。蒋介石无奈之下,只得与毛福梅恢复了正常的夫妻生活。不久之后,毛福梅怀孕了,并于1910年为蒋介石生下了长子蒋经国。
毛福梅第一次被蒋介石逼迫离婚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蒋介石遵照孙中山的指导参与了若干革命行动,然而彼时的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并不显赫,更遑论与陈其美、张静江等资深国民党元老相提并论。
1919年,一位年仅十三岁的女子横空出世,毛福梅的噩梦随之拉开序幕。同年,蒋介石宣布将正式与毛福梅解除婚姻关系。
蒋介石对毛福梅一直心怀不满,在海上生活的日子里,毛福梅的形象实在难以登堂入室,她既无文化素养,家中来客时,蒋介石介绍她总觉颜面无光。她连唱片都不会播放,再加上她那传统的“大家闺秀”举止,与上海那些新潮女性大相径庭,显得格外尴尬。更重要的是,她在蒋介石的事业上毫无助益,甚至可能起到了反作用。
陈洁如,生于1906年,逝于1971年,她的出现促使蒋介石作出重要决定。她本名陈凤,浙江镇海人,自幼随父迁居上海。到了1918年,年仅12岁的陈洁如,在母亲的安排下,进入了由蔡元培创办的海宁路由爱国女子学校深造。在那个阶段,她与朱逸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朱逸民日后成为了上海滩大财阀张静江的续弦夫人。
陈洁如年纪轻轻,仅有13岁,却因身材高挑、丰腴,显得格外成熟。即便面对孙中山,她也能从容不迫,毫无怯场之态。加之她出身于富商之家,蒋介石又怎能抵挡?仿佛腊月的萝卜,一见之下便心动了。将毛福梅与陈洁如相较,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蒋介石对陈洁如一见倾心,自那以后便锲而不舍,近乎狂热,然而却屡次遭到陈洁如父母的坚决反对。陈洁如的父母经过调查,发现蒋介石年纪已大,陈洁如几乎已满二十岁,而蒋介石在老家还有一位妻子。因此,他们明确表示:阿凤年纪尚轻,且正处在求学阶段,实在不宜托付终身。
蒋介石委托张静江前往陈家解释,同时编造谎言称自己已与家乡的妻子毛福梅解除婚姻关系。恰在此时,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不幸去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蒋介石只得暂时搁置此事,返回故乡料理母亲的丧事。
蒋介石心生一计,向毛福梅的兄长寄去一封书信,表达了自己与毛福梅无法继续共同生活的想法,提及每当见到毛福梅便感到头痛,彼此间早已心生厌倦。
然而得知此事的毛福梅,平日里性情平和的她,却坚决表示反对。此外,蒋氏家族中的部分长辈亦持反对意见,不赞同他们二人离婚。蒋介石面对如此强烈的反对声音,感到无奈。然而,这样的局面又岂能难倒蒋介石?于是,他给儿子蒋经国写了一封信(实则是对毛福梅的),
母亲丧事已了,作为儿子,我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已然完成,自此可以全心全意投身于革命事业,再无其他牵挂。如今我与生母离异,今后无论我成败生死,家庭自不会因我而再起波澜。
”。
蒋介石声称以革命为由提出离婚,担心此举会牵连到毛福梅。然而,这份休书并不符合那个时代的法律规范。蒋介石自以为与毛福梅的关系已经彻底结束,但蒋家并未接受这封休书。在族谱中,毛福梅依旧被认定为蒋介石的正室。
1921年,蒋介石在母亲离世不久之际,同年十二月,他与陈洁如在上海完成了婚礼仪式。然而,他仍需返回故乡奉化县溪口镇举行一场婚礼。这显然不太合适,因为毛福梅还居住在老家。两人相见,恐怕会引发激烈的冲突。但蒋介石与陈洁如回到老家后,并未遭遇毛福梅的愤怒。毛福梅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了陈洁如,并亲自主持了婚礼。她还准备了祭品,让两人前往母亲的墓前祭拜。这充分展现了毛福梅的胸怀。然而,这也反映了旧社会女性的悲哀。
陈洁如性格宽厚,自与蒋介石结为连理之后,对蒋的前妻子女始终以礼相待。特别是对不幸的毛福梅母子,她更是心怀同情,从多方面给予援助。无论是在上海、广州还是南昌,她总是尽力节省开支,资助远在乡下的毛福梅。蒋经国自1922年告别奉化,前往上海,就读于万竹小学与浦东中学,那段时光里,他始终有陈洁如的悉心照料,对她亲切地称呼为“上海姆妈”。即便是被称作“庶母”的蒋纬国,陈洁如也如同亲生子女一般疼爱。在陈洁如与蒋介石成婚后,两人并未有子嗣,于是,在广州期间,经何香凝的牵线搭桥,他们领养了一个女婴,蒋介石为她取名瑶光。陈洁如在蒋介石离弃她之后,始终在日本悉心照料蒋纬国,而蒋纬国也始终将陈洁如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对她不离不弃。至于蒋纬国的亲生母亲,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1922年,陈炯明发动叛乱,向大元帅府开炮,蒋介石与陈洁如一同历经艰险登上永丰舰,而孙中山则身边只有侍卫陪伴,再次成为流亡者。此后,蒋介石领导东征、西征,乃至率军北伐,陈洁如始终相伴左右,形影不离。她被称为“蒋校长夫人”、“蒋总指挥夫人”、“蒋总司令夫人”,陈洁如的名字一时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这一时段,陈洁如与众多国民党的高级军政人员及其配偶建立了联系,其中包括了廖仲恺与何香凝这一对夫妇等人。
蒋介石依托陈洁如家族的财富与权势,加上结义兄弟张静江的支援,成为了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其在国民党中的地位迅速攀升。尤其是1924年,他担任了黄埔军校校长一职,蒋介石借此良机迅速扩充自己的势力,稳固地掌握了黄埔军校学生军这一新兴的军事力量。
毛福梅被迫离婚不离家
1927年,毛福梅在蒋家的地位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她的生活轨迹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和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在广州与宋美龄相识,初次见面便对她这位留学美国的时尚留学生一见钟情。在上海宋子文的私人住所,两人再度相遇,宋子文这位精明的银行家凭借其独到的战略眼光,特意安排了一场楼台之会,蒋介石因此沉醉其中,心驰神往。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联姻属于政治性质的婚姻。蒋介石之所以与宋美龄结合,是为了获取宋氏财团的支持,而宋家则寄望于蒋介石的庇护,以保障自身利益。
然而,宋家信仰基督教,恪守一夫一妻的教义。蒋介石再度提出离婚,先是诱骗陈洁如前往日本,随后又特意返回溪口。此时,蒋介石的身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他已经接过了孙中山的旗帜,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总统,国民党中的领军人物。这一切得益于北伐的胜利,国民党统治范围扩大至中国大半领土。
蒋氏家族此时已无人敢为毛福梅发声,毛福梅亦深知“大势已去”,无力再阻拦蒋介石提出离婚。她仅提出一要求:离婚不离宅,即她虽同意离婚,却希望继续居住在蒋家的丰镐房。这或许是她保留最后尊严的方式,封建社会中的女性离婚被视为耻辱,且不被娘家所接受。然而,她住在蒋家,在溪口镇百姓眼中,依旧被视为蒋介石的正室。
毛福梅,这位心地善良却无助的弱者,在丈夫的淫威面前不得不屈服,只能含泪痛苦地应允。或许蒋介石良心发现,或许他内心有所愧疚,亦或是为了弥补和赎罪,他对毛福梅今后的生活进行了细致周到的安排。他选择了离婚不离家的方式,让毛氏继续居住在丰镐房,并且生活费依旧由他承担。
陈洁如抵达日本,正值1927年8月19日,她的船只停靠在日本神户,此时日本当地的日报便刊登了“蒋夫人乘船前往美国的消息”。然而,当轮船穿越太平洋,驶向美国途中,无线电广播了上海多家报刊发布的《蒋中正启事》。
民国十年,毛氏原配与中正先生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至于陈洁如和姚怡成两位女士,她们原本并未与中正先生有婚约,如今也已与他断绝了关系。目前,中正先生家中仅有两位公子,并无妻女相伴。听闻此事后,陈洁如女士如遭晴天霹雳,悲痛欲绝,甚至多次萌生轻生念头,想要跳海自尽,幸好每次都被及时劝阻。
1971年2月21日,陈洁如在香港的居所不幸因中风离世,终年65岁。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向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信中倾诉了她长期积压在心中的感慨与苦闷。
三十余载,我的苦楚唯有你深知,尽管如此,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尊严,我始终默默承受着极大的个人牺牲……
陈洁如的骨灰被运送至美国安放,那异国的荒凉墓地,依旧如她生前那般,无人问津,她在这孤独中降临,也在这孤独中悄然离去。
蒋介石与宋美龄喜结连理,凭借宋家的强大势力,蒋介石稳固地掌握了国民党的最高权力,而宋氏家族也借助蒋介石的职位,积极拓展家族势力。
儿子蒋经国为母亲鸣不平
随着时间的流逝,毛福梅的名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然而,她有一位儿子始终对她念念不忘,那就是她的独子蒋经国。那时,蒋经国正在苏联深造,并撰写了一篇题为《致母亲的一封信》的文章,该信于1935年公开发表。
文章中写到蒋经国幼年看到的一幕:
蒋介石紧紧拽住毛福梅的头发,将她从二楼拽至一楼,文中对蒋介石的描绘充满了讽刺,将他描绘成敌人,而蒋经国不惜触犯众怒,为母亲鸣不平,成为支撑毛福梅继续生活的唯一希望。
1937年,蒋经国携妻子及子女一同返回祖国,抵达后他立刻赶往溪口镇探望母亲。母亲见到儿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并未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幸有所抱怨。然而,有一件事却让毛福梅始终难以释怀,那就是蒋经国的婚事。她坚持认为,应按照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在故乡重新举办一场婚礼。毛福梅决心亲自操办儿子的婚事,特意为蒋经国缝制了长袍,为儿媳准备了凤冠霞帔。这一天,蒋介石也返回家中,与毛福梅并肩而坐,共同接受儿子和儿媳的跪拜大礼。此时,毛福梅久违的笑容重现脸庞,这一刻,她的心中充满了幸福。
儿子归家,毛福梅迎来了幸福时光,然而这份幸福转瞬即逝;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日双方全面开战,日本声称三个月内便可征服中国,而中国则坚定地选择了抵抗。
毛福梅不幸去世,蒋经国为母亲正名
1939年12月12日,天空突变,风云变幻莫测,人生无常,祸福难料。日军飞机对溪口镇进行了轰炸。毛福梅从丰镐房的后门匆忙逃出,刚刚逃离门口,忽然想起房门并未上锁,于是转身返回去锁门。当她再次走出弄口时,不幸遭遇日机投下的炸弹,炸弹击中了弄口的围墙,导致围墙倒塌,房屋坍塌,毛福梅不幸被埋在废墟之下。蒋经国远在江西抗日前线,突然接到紧急电报:“母亲仙逝,速速回家。”他立刻日夜兼程,抵达溪口后,急忙下车,三步并作两步,奔向母亲的遗体,突然跪倒在地。他觉得自己对母亲的亏欠太多,无法及时给予回报和弥补;同时,他也深感母亲的遭遇令人同情。
蒋介石竟作出指令:一、实行秘密殡葬,二、不得安葬于祖坟之中,须将遗体安置于佛堂侧旁的大树之下,三、葬礼仪式不得铺张浪费。
蒋经国请人雕刻了一块石碑以纪念母亲,碑上镌刻着“以血洗血”四个大字。然而,在石碑上标注毛福梅的名讳时,蒋经国与蒋介石产生了意见不合,蒋经国倾向于在墓碑上题写:
在十一年之后,蒋经国在修订蒋氏家谱之际,特别为母亲撰写了传记,将母亲描绘成祖母王采玉的养女,将她纳入蒋氏家族的行列,至此,蒋经国终于实现了母亲一生所渴望的守护之愿。
2003年,宋美龄在美国离世,临终前她留下了自己的遗愿:不愿与蒋介石同葬一处,亦不欲归葬宋氏家族的祖坟,最终她选择安息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