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消息,文化遗产研究院董豫教授所撰写的学术文章《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丧葬仪式和社会身份》近期刊登在第4期上。
大汶口文化末期是早期社会分层的关键时期。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为探究苏北区域新石器纪末社会结构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董豫及其团队对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时期的一百三十九座墓葬实施了背景资料采集和稳定同位素食物来源的综合考察。
考察表明,这个地点在时间推移中诸多特征出现差异:起初,具备台基的坟茔比例不高,仅占早期墓穴的十分之一点五,而那些拥有台基的逝者通常陪葬物丰盛;后来,遗址末期多数坟茔都设有台基,达到墓穴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六点七,不过部分享有台基的逝者陪葬品却寥寥无几。其次,早期下葬时多陪葬生活用具,到了中期和后期,制作不够精良的陪葬品开始在墓穴中出现,并且每个墓穴的陪葬品数量相比早期有了显著提升。另外,晚期先民的食物来源呈现明显区别,早期先民主要依赖C4类食物(极有可能是小米和黍子),而到了晚期,部分先民依旧以C4类食物为主,但另一些先民则开始食用大量C3类食物(大概就是稻米)。现有资料证实,梁王城遗址在发展初期至后期,场域内矛盾与分化持续加深,居民群体逐渐采取多元手段,如构筑平台、调整陪葬品等级、改变饮食习惯等,以此标示个体地位差异。
另有诸多线索显示,中年女性在梁王城遗址享有较高地位(该地点未发掘出老年遗骸):首先,所有出土文物超过三十件的大型墓穴的墓主均为中年女性,仅有一例性别无法判定的墓葬符合此标准。其次,红色颜料(极有可能是辰砂)仅见于四座中年女性墓穴及一例性别待定墓穴;考虑到辰砂在该区域极为罕见,其使用或许蕴含特殊含义。第三,以C3类食物为主食的群体全是女性,她们还拥有较高的氮同位素指数,说明肉食消费量比较大;与粟黍相比,获取稻米无论靠交易还是耕种都需要付出更多劳动,所以这些女性摄入更多稻米和肉类,可能暗示着她们享有特殊身份。现有诸多材料证实,在大汶口文化末期,此地点女性享有显著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年纪稍长的女性群体。
总而言之,梁王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与学术探讨,为认识大汶口文化末期社会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借助多种学科的综合分析手段,这项研究对于大汶口文化后期的阶层差异和两性角色分工,形成了全新的见解。
本文参与者有南京博物院林留根专家与朱晓汀副研究员、山东大学栾丰实学者、美国耶鲁大学文德安专家等人。这是一本英文考古学术期刊,1927年由英国考古学者O. G. S. 发起创办,该刊专注于刊登全球最新的考古探索成果,在考古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