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终得所”关乎百姓根本福祉,妥善安排民众的“最终事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关键民生任务。
二零二一年,江苏盐城市委市政府着力解决民众身后事难题,将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民生保障核心议程,视作一项关键政治任务,并列为年度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事项。当前,盐城市在乡镇骨灰安放设施实现全面覆盖后,正积极推动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达到全面覆盖目标。
保本微利 咬定公益属性
2021年伊始,盐城市城投集团设立了广泽园公司,承担市区三个墓园的规划与建设任务,实施统一的设计方案、统一的墓位标准、统一的费用体系。其他七个县(市、区)也确定了各自的建设管理单位,旨在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确保规范管理,切实降低民众的经济负担。盐城市方面强调,该项目的运营必须恪守“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方针,严格遵守政府指导价,实行公开透明的定价策略。
工程落成之后,会为市内最困难的生活者提供无偿的安葬服务,对于烈士家属和需要优先照顾的群体,将给予价格上的照顾,坚决维护公共墓地的公益性质,不让这一基本保障有丝毫动摇。
近些年,江苏省把人民放在首位,兼顾历史延续性、当前状况和长远发展,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促使殡葬计划得到执行,着力提升公共殡葬设施建设。此外,迅速推进乡村骨灰存放(安葬)场所及老旧殡仪馆的改造,不断发现并解决现存问题,积极倡导殡葬新风尚,持续增加殡葬场所和服务能力。
另外,《江苏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清楚指出,要实施“逝者有妥善安葬”的服务能力加强计划,到“十四五”时期结束,全省需要做到城乡居民的公益性骨灰存放(安葬)场所实现普遍设置。全省各处已达成乡镇公共骨灰存放(安葬)设施普遍化目标,依据当前状况和不足之处,着力推进城市公共存放(安葬)设施的建设工作,有力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殡葬需要。
融入生态理念 墓园变公园
优越的自然环境就是最大的公众利益,盐城市公共墓园的建立也体现了环境友好发展的思想。全市积极推动风俗改革,广泛提倡环保、文明的安葬方式,有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
东台市在墓地建设方案里,设置了草坪安葬地22120个位置,准备骨灰存放室能容纳4340份骨灰,规划了小型坟墓8384个,安排了壁面安葬点1340个,设计了花坛安放处730个,开辟了树形安葬地3100个,为有功人员设立专门安葬区700个,整个园区植被覆盖程度达到51%。射阳县积极倡导节约土地的生态安葬方式,并大力推广骨灰立体安葬,目的是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整个项目计划建设十五万个骨灰存放设施,其中生态葬和壁葬的容量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比例。滨海县在规划中设计了多种建筑形态的墓葬区域,包含不同葬式的主题性墓园以及具有个性化艺术特色的墓园,并且注重提供周到体贴、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高水平服务,以此创造一个让民众更愿意主动接受和参与生态安葬的良好氛围。
盐城市还认真研究了上海福寿园和扬州墓园的建设做法,按照公园和园林的标准来规划,选聘了多个在园林艺术方面有深厚积累的设计团队,在墓区精心挑选了适应当地气候的草木,追求美观的造型,并且着力使这些安排和城市的整体蓝图、土地的循环使用以及民众的期望相融合。他们凭借精湛技艺和细致态度,把公益性公共墓地改造成综合功能场所,兼具安葬逝者、寄托哀思、供人休憩、普及知识、弘扬传统等作用,成为现代风格园林式陵园。
墓园的整体规划将入口通道、休憩园林、文化缅怀、行政服务、植物培育以及车辆停放等不同区域巧妙整合,构成一条庄严肃穆的路径,各部分界限分明,既有安静休憩的场所,也有活跃的游览路线,中心轴线清晰可见,水景蜿蜒起伏,外围道路蜿蜒隐蔽,整体设计能够全面覆盖缅怀追思、知识传播、观光体验以及配套服务等多重需求。此外,规范了陵园建筑的设计方案,并建立了植物养护网络、水资源调配体系以及交通网络,打造出既和谐一致又不显单调的陵园布局。从此基础出发,着力推进陵园的智能化升级,借助互联网和万物互联技术,为扫墓者提供智能祭扫、在线订票、园区智能导览等便捷功能。
厚植文化基因 引领祭扫新风尚
盐城市在公益性公墓的设计与建造中,注重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的有机结合,致力于为民众营造一个兼具文化底蕴和园林美学的纪念性场所。
将施耐庵、范仲淹等历史名人的文化典故融入其中,把亭湖区新永公墓划分为五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思想相结合,使城市公益性公墓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同时也为缅怀亲人提供精神寄托的空间。
盐城是丹顶鹤栖息地、麋鹿发源地,盐都区民乐公墓在规划阶段就融入了丹顶鹤、麋鹿等特色,构思十分精巧。
盐城依托五条岭烈士陵园,把市开发区仁智公墓改造成生命文化基地,同时作为新四军红色文化基地,并且划分公益区域,专门用于安置困难群体、遗体捐献者、见义勇为者等。
盐城市着力革除焚烧遗物的陈规陋习,在每处墓园增设了专门用于陈列遗物的场所,依据逝者家属的特定要求,将富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进行系统整理和妥善保管,并择机举办相关展览,生动诠释物品背后的往事。这种做法既方便亲友通过物品追忆逝者,也能够对社会公众起到警示作用,用往昔回顾来引导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