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博物馆 ---
我们来到一楼,进入了“曲阳石雕”展厅。
曲阳,即河北省曲阳县。这里有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白石雕,最早始于西汉,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此,曲阳也成为了河北石雕艺术的代名词。本展厅展示的是从西汉到元代的河北石雕。
刚进门没多久,就被这三尊佛像吸引了,果然,这三尊佛像背后都有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这是北齐昭君王高睿为祭拜已故的叔父、父母、妻子和自己而塑的释迦牟尼佛、不动佛、无量寿佛像,是公元556年扩建麒麟寺时雕刻的。麒麟寺位于河北省灵寿县,后改名为佑居寺,现仅存一座砖塔。这三尊佛像一直完好地保存在砖塔中,直到1992年,那一年不动佛的头像被盗,四年后,另两尊佛像的头像又被盗。真是令人痛心不已,无话可说!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严重失职,连损失都不弥补!
中间的佛像怎么会有头呢?1998年,台湾星云大师收到信众捐赠的佛头,经证实正是幽居寺被盗的北齐释迦牟尼佛头。2014年,星云大师将佛头捐赠给中华文物交流协会。2016年,佛头终于与佛身重聚。随后,三尊北齐佛像被河北省博物馆收藏。
北齐白石释迦牟尼佛说法像。主像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后方及左右两侧各有一树龛,龛内有菩提树、盘龙、飞天仙人、宝塔、双狮、大力士、博山炉等图案。此造型在曲阳白石造像中十分盛行,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
该造像出土于北齐都城临漳县邺城遗址。
这里还有一尊四威菩萨像,也是北齐时期的。四威菩萨是什么?我在这个系列的第五篇《正定博物馆》里介绍过。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展厅一角。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河北博物馆的自助参观方式。
第一种方法是在一楼租一个VR眼镜讲解设备(费用好像是50元),可以在主要展品前播放相应的视频讲解。这种眼镜既能看到显示的3D图像,也能看到外面的实景,好像是一种很先进的自助讲解形式。我在参观时发现有人戴了这个东西,问了才知道,我懒得出去租,所以根本没用。戴上这个眼镜好像会影响对外面实景远近的判断。在《汉末歌行》展厅里,我看到一位戴着VR眼镜的参观者因为靠得太近,撞倒了一面铜镜。“砰”,幸好是铜镜。
第二种方式是关注“河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里面有12个常设展厅主要展品的语音导览。
第三个方法当然是看我三篇关于“河北博物馆”的文章来对比,缺点是涉及的展品太有限了。
唐代菩萨立像。她身材丰满圆润,身躯修长,腰肢纤细,体态婀娜,衣饰上的璎珞精致华丽。她虽然没有头和手臂,但仍有优雅的风度。所谓“菩萨”,是指站在佛陀身边的菩萨。
这件展品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五代王处直墓中的一幅侍从浮雕。
王处直是五代时期的一位地方军阀,后梁时任义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封为北平王,势力在河北定州义县,墓在曲阳县灵山镇。
《侍女》画的是侍女侍奉主人的情景,一共有十四名侍女,手捧壶、茶杯、屏风、盒子、拂尘等生活用品。侍女们身材丰腴,神情矜持慵懒,有的缓步而行,默默无语,有的则回头张望,颇具唐风。
请注意第14个人是前面捧着锅的小男孩,身高只到女仆的腰部。
转回背面,上面还附有另一幅彩绘浮雕,是由一对浮雕石板拼成的,这叫彩绘浮雕三月图。
《三乐图》描绘的是一支管乐演奏的热闹场面,乐队由15人组成。右边第一人为女子,身着男装,头戴黑色帏头,外披褐色圆领长袍,双手交叉于胸前,手握一根系有双环丝带的棍子,似为乐队的指挥。演奏的12人均为女子,分列两排,手持箜篌、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锣、腰鼓、碧箫(碧有四声,箫有四声,与笛相似)、横笛等乐器。
另外两个是右下角的“小矮人”,男性成年形象。
这两幅彩绘浮雕值得仔细观赏。
这是唐祖陵石狮。唐祖陵是唐高祖李渊四世祖李熙的陵墓,位于河北省 ...
随后我们参观了“北朝壁画”展厅,该展厅展出的是南北朝时期一些皇家贵族墓葬的壁画,主要是东魏、北齐两代的壁画。
我对壁画不太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年代比较久远、风格比较古朴的壁画,也看不懂,所以只是在这个展厅里随便看了一眼。
该展厅展出的壁画大部分是复制品,也有少量真迹。
这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墓壁画发掘现场照片。
高洋墓位于磁县万丈村,1987年发掘。出土壁画约700平方米,其中墓道东西两壁壁画保存最完好,再现了1400年前北齐皇帝奢华出行的场景。壁画出土时色彩鲜艳清晰,后来因脱水等原因褪色,颇为可惜。因此,如果没有技术,不要主动发掘古墓,除非是墓葬遭到破坏后的保护性发掘。
幸好有当时拍摄的照片,研究人员根据照片、文字记载等资料,采用修复、临摹的方法,重现了高洋墓壁画的原貌,展厅内整面墙都有大型修复临摹展示。
这是高洋墓壁画的一部分——仪仗队。
此为高阳墓道西壁壁画局部——神兽。
我的照片不是很清楚,说实话在现场也没看清楚,我就引用官方的描述吧:其身形似人,头颅似怪兽,双目圆睁,眉毛两道眉弓上扬,鼻宽口大,牙齿露在外面,耳后有两绺直立的毛发,上身裸露,肌肉鼓鼓,肩上长满大片红色长毛,下身穿着及膝短裤,似乎在拼命奔跑。这种神兽在北朝时期很常见,其形象与当时信奉的琐罗亚斯德教有关。
这是高润墓北壁的壁画《坐帐图》。
高润是东魏宰相高欢的第十四子,其墓位于磁县东槐树村,1975年发掘。墓内遍布壁画,其中墓室壁画约60平方米。
画中,坐在帷幔中央的中年男子留着胡须,头上缠着折叠的围巾,穿着便装,应为墓主人。帷幔两边各围着一组男女侍从,每组六人,五男一女。
这是一幅墓室走廊壁画的复制品。这幅单壁壁画是展厅的主要展示形式。
最后我们来到了“名窑名瓷”展厅。河北是我国瓷器的主要产区之一,历史悠久。最早的瓷器是在3000年前河北郝城太西商代遗址中发现的。后来的名窑中,定窑、杏窑、磁州窑都在河北。
这个展厅里陈列的是河北出土的北朝到清朝的瓷器,展品非常多。不过我没时间,就随便看了看,所以只能让大家随便看看了。
右二为北朝时期的青釉莲座烛台,出土于赞皇县西高村李氏家族墓。东汉时期,蜡烛开始出现,烛台也随之出现。此件青釉莲座烛台可同时盛放5支蜡烛,底座呈倒莲状,釉质清澈,造型奇特,在北朝青瓷中十分少见。
白釉凤首壶,晚唐五代时期,曲阳县建祠村出土。凤首壶受波斯文化影响,盛行于唐代。壶盖形似凤首,以折线、弧线、小圆圈描绘羽毛。此器高大,造型独特。
绿釉龙柄鸡头壶,北朝时期,赞皇县西高村李氏墓出土。所谓“鸡头壶”,是指壶嘴呈鸡头形的瓷壶。“鸡”与“吉”同音,此造型表达了祈求吉祥平安的愿望。壶柄制成龙头形,龙口紧咬壶口,形成龙头探水的景象,与鸡头壶嘴形成对比。
展台近端是一块金代黑釉雕花鼓,出土于曲阳县北镇村。该鼓原是西域乐器,传入我国后成为常见的乐器。此鼓釉色光亮,鼓身纤薄坚挺,两端雕有卷曲的枝蔓图案,花纹黑白分明。
展台中央陈列着一件唐末五代三彩凤首壶,出土于曲阳县建祠村,整体造型模仿波斯银器,但一些细节进行了中国化处理。
突然,我瞥见了这个物体。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物体,我赶紧拉着妻子过来看看。
你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你大概也能猜到吧?我把这张图片发到朋友圈,几乎所有人都猜到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全名。它的全名是“绿釉虎”,来自北朝。
所谓“虎子”,就是小便器,相传是西汉李广发明的。因为他善射虎,又鄙视老虎,不仅用箭射虎,还往虎身上撒尿,所以就取名为“虎子”。这种器具长期被称为“虎子”,直到唐代,为了避讳唐太宗曾祖父李虎的名字,才改名为“麻子”。后来,民间以此为原型,发明了一种带盖的木桶形小便器,于是“麻子”便有了现在的“马桶”。现在知道香港人为什么称呼女朋友为“麻子”了吧?这是对女性极其侮辱的称呼,而且还有强烈的性暗示,希望各位读者抵制“麻子”这个称呼。
整个展厅最吸引人的,就是这个元青花瓷器了,真的好美,叫“青花釉里红开光纹盖罐”,出土于保定。
此件瓷器以青花、釉里红为主色调,通体施青花釉里红。釉层肥厚,釉面光亮润泽。整件器物上有十余层纹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最引人注目的是器腹上的四个菱形开孔。这里所谓“开孔”,是指在器物的某一部位留出一定形状的空间,再在其中填上花纹。
此件瓷器开光有牡丹、石榴、菊花等时令花卉纹饰,枝叶以青花渲染,花卉、山石以釉里红描绘,红蓝色彩交相辉映,令人眼花缭乱。更令人称奇的是,青花与釉里红的烧制技法不同,将二者合烧,难度极大,却完美地做到了,此件元瓷中仅此一例,实为珍品。
看完这件珍品,河北博物院的参观也接近尾声,中午12点50分,我们走出河北博物院,前往此行的最后一站——赵州桥。
--------------
欢迎阅读我的其他文章: